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来自远方的热点新闻如数家珍,却不一定叫得出对面邻居、小区保安的名字。这就是人类学家项飚曾谈到的“附近的消失”, 现代科技发展至今天,我们越来越容易与遥远的人和物建立链接,却对于附近的人与事变得“无感”。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与附近的关系,一切似乎都在发生变化:当家门口的社区工作者们撑起了“战疫”最后一公里的防护墙,当身边的邻居互相帮助一起渡过难关……我们猛然发现原来“附近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那些我们咫尺可见的生活圈才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那么理想的生活圈是否能被量化?上海率先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给出了答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意味着上海将在市民15分钟步行的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努力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而静安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起步是比较早的,特别是从2015年起,以“美丽家园”和“美丽街区”两大工程建设为抓手,落实15分钟生活圈规划理念,不仅使社区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品质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原有的老旧住宅小区和街道面貌也焕然一新。
步行15分钟的范围里,究竟能承载怎样的空间想象?在上海市静安区,就有这样一个城市社区样本——临汾社区,让人重新看见了“附近的力量”。
流动的载体:公共空间的回归
黑灰色的外框,搭配全透明玻璃,每一台电梯都自带360度的景观窗。你很难想象,这不是外滩、陆家嘴江边的豪宅,或者5A级写字楼,而是上海市静安区临汾社区加装的电梯。
为了方便市民们的生活,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临汾路街道3个小区的116台加装电梯一次性启动,这在全市还是首例。同时,“静安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这是上海第一个区级层面的加梯系统,建有数据库、展示屏和手机终端,通过一库储梯、一屏观梯、一端查梯,实现加梯管梯全生命周期“数智管控”。
约翰·波特曼曾说“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加装电梯看似是一个小举动,背后反映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更新,不仅是社区各级部门的事情,更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体现。从意见征集反馈到具体的落地实施,每一环节,都是居民共同参与决策。
临汾路375弄小区里专设了一个加梯工作室,所有有关加装电梯或者其他事项的办事流程都“一目了然”。居民如有需求,就可以根据流程填写表格,根据指示牌进行各项流程的办理。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居民们的诉求能够在最大程度被听见,并得到反馈。
当我们在言说公共空间时,并不只是在指代某个具体的物质性的空间,它还包含人在空间的主观体验。空间并不是一个冰冷的容器,而是一个流动的载体,正因为人的参与以及和“他者”的联结,才使得空间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公共。
诗意地栖居:公共艺术的重塑
彩绘墙、艺术展、美术馆……城市艺术到底能够为社区生活带来怎样的价值呢?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人们可能会觉得这些仅仅是提供欣赏的作用,是公共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真是如此吗?进一步的思考或许会让我们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费孝通曾留下这样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这也道出了公共艺术之于公共生活的重要作用。
在今年7月临汾社区美术馆之影像创作计划中,居民可以将手中现成的硬件和软件制作出有趣的影像作品,而本次影像创作计划工作坊不是正襟危坐的课堂,两位主持人都是非科班出身的影像工作者。这样的艺术形式,将艺术美学与公共生活的壁垒打破,让居民通过艺术这一中介物建立起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空间的链接。
通过身体的在场参与,艺术成为一种切实的体验,这种身体化的体验让人感知到存在本身,达到一种“我体验故我在”的境界。公共艺术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互联网社群中去身体化的、中介式的交流方式,让人感受到自我作为一种积极的、富有生命力的角色,这种参与式的美学体验,在无形间,消融了自我与他者的距离感,从而缓和原子化个体疏离且冷漠的关系。
公共艺术始终以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公共空间中,最终唤起人们对于对于生活的美好信念,让人得以真正“诗意地栖居”。
也正因此,在即将开幕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静安临汾社区将以“此一刻, 美好临汾”为主题,让公共艺术参与场所空间的营造和市民活动的举办。
“此”为此时此刻此地,代表当下,既有时间之感,又有此地之寓。当我们思考着“此”, 它是一个载体, 引导我们在当下和未来之间, 思考关于在地、当下以及时间的意义。“一刻”指一刻钟,即15分钟,表达在地居民与时间共享的美好意愿。“美好临汾”则代表着临汾路街道社区工作的初心与愿景,也是社区工作的目标。
把“此”、 “一刻”和“美好临汾”关联起来,在空间上设定临汾路街道的当下(此地)场域,在时间上构建一刻(15分钟)的延展边界,这一主题诠释了“让城市更美好”地愿景,也代表对于公共生活的未来想象。
作者:沈青青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