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在秋意渐浓的国庆长假里,有人约三五好友游玩,也有人在书里找寻“诗与远方”。不想“人山人海”,静谧时光里捧读好书也不失为惬意的度假选择。
我们特别邀请毛尖、梁永安、 黄德海、张定浩、黄昱宁、海飞、阿乙、周大新等八位作家评论家,分别推荐一本最近在读的书,串成这份国庆假日书单,伴你共品书香。
《时间的叠印:作为思想者的现当代作家》
贺桂梅 著
作家毛尖推荐语:
国庆,读点关乎国家的,关乎我们自己来路的。我推荐《时间的叠印:作为思想者的现当代作家》。
日本学者丸山昇有一个说法,做研究,倘若单是论述大环境,而忽视小环境,作为文学,就会变得粗糙。同时呢,大环境下所做的选择,能更鲜明地彰显作家的气质和性格特征,而在小环境的选择方面,这种气质和性格特征很容易悄然地隐蔽到琐事里去。无论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还是我们的当代文艺表现,经常的一个思路就是,把人的抉择密封在“历史必然”中,比如当下扫黑反腐剧,最后就是大环境决定走向草草了事,但看看迪伦马特就能知道,生活中,有多少条岔道等着修改我们的一生。大小环境的辩证法,才是共和国胜出的道路和语法。
《时间的叠印》选取萧乾、沈从文、冯至、丁玲、赵树理五位作家,为我们厘清,在20世纪中期,新社会及其话语的强大感召力来自何处。通过对个人的小环境与时代的大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把握,此书不再是中国革命史的文学版,也不再是文学现象化约的历史书,在历史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新中国喷薄而出,其中的激动人心和百转千回,即是国庆的原理。
《走出非洲》
[丹麦]凯伦·布里克森 著 吉田译
评论家梁永安推荐语:
凯伦·布里克森已去世59年,她的长篇小说《走出非洲》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四十余种文字。1985年,美国导演西德尼·布拉克把小说改编为电影,影片主线变成了凯伦和丹尼斯的爱情,获六项奥斯卡金像奖。
大众文化面对爱情的心愿是花好月圆,而真实的世界却是苦辣甜酸。这部书最感人的部分,是女主人公与英国男子丹尼斯·芬奇-哈顿的真挚感情。美好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凯伦在《走出非洲》中要回答的问题。丹尼斯家境不错,但他“好像总是无家可归,总是在到处流浪”。这不是因为贫穷,而是他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文明不是一路子:“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与那儿格格不入。”唯有在非洲,他在土著人中感受到了真情,“土著人本能地喜欢他”。
一份好的爱情,必有男女双方共同的视野,丹尼斯带着凯伦一次次遨游蓝天白云,让凯伦“体验到了最强烈、最激动人心的生活乐趣。”在飞行的喜悦中,凯伦和丹尼斯领悟到,他们都是爱自由的人,不愿被束缚在地面上。他们走到一起,实在是因为互相看到了生命的辽阔。小说发表于1937年,出自女作家的手笔,却被很多气质粗犷的男作家称赞。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他因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在授奖仪式上说,这个奖其实应该授予凯伦·布里克森,可见他对这位女作家是多么钦佩。
《谁在敲门》
罗伟章 著
评论家黄德海推荐语:
一个假期,如果有稍长的悠闲时光,或者一个人的寂寞长途,那么,是否可以带上一本耐读的书?
如果让我选择,我会带上罗伟章那本近六十万字的长篇《谁在敲门》。巨大的篇幅通常是个障碍,谁愿意在放松的时间里阅读一本艰难的书呢?不过,《谁在敲门》虽然体量庞大,却并不属于艰难之书的行列,尽管其中活色生香的细节触目皆是,但叙述速度快得惊人,仿佛生态丰富的长江大河,每一段都有游鱼嬉戏于水草间,却不碍其一往无前的汤汤东流。
长河体的小说通常是悲剧,谁肯在假日里看一本让人脊背发冷的书呢?好在,《谁在敲门》虽然写到老和死,却并不只是一味的悲情,书中涉及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复杂的心思和充沛的活力,看起来病病恹恹,一时间却又万种风情,仿佛经冬而枯的花儿,待到春风乍起,便又生机勃勃开遍了整个世界。
没有一个人是座孤岛,《谁在敲门》里的众生,就是我们自己。悠闲时光结束,旅途来到了终点,合上这本耐读的书,我们仿佛已经遍历了时代的山河,人生的景致。
《未被摧毁的生活》
李伟长 著
评论家张定浩推荐语:
本书由十八篇有关西方当代文学的阅读随笔构成。作者或抽丝剥茧,或按图索骥,有时又宕开一笔,远兜远转,而无论是写普利切特、布洛克、钱德勒,还是写桑塔格、以赛亚·伯林,作者都难得地能用一种“自得其乐地爱命运”的方式,来完成一场场纯然为己的阅读旅行。作者自称是“一个近乎歇斯底里的细节主义者”,他写这些阅读随笔,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表达和输出某种强硬的观念,而更多地为了捕捉和挑选诸多稍纵即逝却有意味的细节。而当他尽情揣摩、引申、拓展那些令他着迷的细节,他也是在探索那个更好的自我。
作者喜爱以赛亚·伯林,认为伯林身上拥有一种很珍贵的现实感,“正是大多数知识分子和大学教授们明显缺乏的”。对伯林来讲,现实感,其实正源自对细节的熟悉。这些细节是开放的,平等的,也先于任何理论和观念,最终,这些细节能够呈现给一个人什么样的内容,取决于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本书作者恰恰也是一个在伯林意义上的颇具现实感的人。
《尤利西斯》
[丹麦] 詹姆斯·乔伊斯 著 刘象愚 译
作家、翻译家黄昱宁推荐语:
作为外国文学史上难度系数最高的小说之一,《尤利西斯》在整个华语世界的第三部全译本很值得在长假里尝试挑战。
继萧乾、文洁若和金隄的两个译本之后,刘象愚《尤利西斯》译本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全力追随原著风貌,对乔伊斯的一字一句都倍加珍惜。全书上下两卷共1888页、4471个注释,还附赠了刘象愚单独成书的五百多页翻译札记《译“不可译”之天书》(这部札记本身就有足够的学术含量,堪称中国“乔学”重要文献)。
鉴于《尤利西斯》是一部文本风格独特、内容包罗万象的洋洋巨作,刘象愚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中文语体、字体的种种变化,尽可能地展现乔伊斯在句法、文体和语种等方面的多变性。为了对应原文中的语体变化,刘象愚先生在译文中使用汉语的上古卜辞、古文与现代口语与原文一一对应,而古爱尔兰语、古拉丁语、古英语则以小篆、隶书、魏碑等字体加以区别。通读刘译《尤利西斯》,不仅能跟着勃鲁姆游历都柏林,也能体验一把翻译的“极限运动”。另外,该版《尤利西斯》收录马蒂斯手绘全套经典插图,大大增加了观赏性。
《鹿川有许多粪》
[韩]李沧东 著 春喜 译
作家、编剧海飞推荐语:
这本书是李沧东的封笔之作,之后他便转型导演并执导了《绿洲》《密阳》《燃烧》等电影。李沧东在序中说,在那个年月,他像是在给某人写情书一样,克制住自己殷切的内心,逐字写下了这些作品。
从《烧纸》到《鹿川有许多粪》,李沧东手中始终握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以细腻对白和心理描写,从深层解剖韩国现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将其经受的历史创伤、人性复杂、个体命运的裹挟等问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将目光停留在一群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身上,这些人尝试着融入社会,却往往失败,沦为牺牲品。
这些人裹挟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泥流中,艰辛地在生活中追求自我价值,与现实中的痛苦博弈,寻找个人意义,垂死挣扎却令人感动。与上一部《烧纸》相比,《鹿川有许多粪》更加炙热,更具悲悯。正如《寄生虫》里“蟑螂”对穷人的隐喻,“粪”也隐喻了那些不那么体面的小人物被成功者视为“粪”一样的人生。
《夜游神》
孙一圣 著
作家阿乙推荐语:
短篇小说集《夜游神》国庆期间正式出版前,我就抢先读了试读本。这本书跟孙一圣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你家有龙多少回》有很大不同。以前他是位杂食者,一直在读不同类型的书,吸收的营养多且不固定。现在我想他已经走出恣肆飞扬的实验阶段,交出了一部稳扎稳打的叙事文本。
作为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1985年出生的孙一圣本身也是非常好的阅读者,通过经典阅读的学习,结合他自身一些很有底色的生活经验,写出了更踏足现实的小说,立足下沉叙事,又不制造廉价感情。新书在语言表达上也做出了一点点抵抗。正是通过这种小小的反抗,以及情节铺排,截取我们不断重复的、令人厌弃的平庸生活,重新建立虚构的序列,试图唤醒一种新的生活经验。并且,他也没有沉湎故事,不拘束于主题,允许小说突然出神,可以说是以独特文本力图创造出新的文学经验。
《烛 烬》
[匈牙利]马洛伊·山多尔 著 郭晓晶 译
作家周大新推荐语:
长篇小说《烛烬》是20世纪匈牙利文坛巨匠对20世纪历史的记录和省思之一。一个老将军在空寂庄园里,迎来了曾是他莫逆之交的故友。老将军在故友到来之前,独坐客厅里,回忆青年时代的生活,与故友交往的历史,对朋友的一腔情谊。在昏暗的客厅里,他与故友秉烛对坐,彻夜长谈。但这场长谈却不是热烈叙旧,而是一场激烈的内心争辩,是一场严肃的审判,审判他们青年时期围绕两人与将军已去世妻子之间发生的三角关系。
爱情和友情混合,忠诚与背叛交织……几十年后,当妻子已死,再相见的两个男人,内心世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读读这部书,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友谊和爱情,理解人活着的复杂与艰难。
作者:凯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