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初,“新兴木刻运动”兴起,上海老一辈版画家以刻刀为武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和抗战史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百岁高龄的叶飞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昨天,“叶飞2021百岁艺术作品展”在上海文联展厅拉开帷幕,一张张纸张已经泛黄的作品保存了时代的气息,无声诉说着历史。
1930年代,各种木刻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一大批艺术学徒以描绘人民疾苦、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宣传鼓励为宗旨,把创作与劳苦大众联系起来,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热情。“新兴木刻运动”的确立,实现了中国版画的历史转折。叶飞受到了这种革命精神的感召,从版画起步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在展出作品中可以看出,学徒时期的叶飞经常发表一些木刻作品,主要是德国表现主义木刻和前苏联的版画,他说:“我觉得这种版画黑白分明,很有力度,于是也想刻木刻”。
1935年的上海,作为新兴画种的木刻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二次全国性展览,“铁马版画会”“刀力木刻研究会”的兴起,形成了一个从培训到创作的完整体系。这一时期,叶飞在“上海木刻协会”结识了一批有抱负的爱国青年艺术家,联合组织了“枚友社”,在工作之余学习与探索木刻艺术,并加入抗日宣传。
“枚友社”时期,他不仅创作了诸多现实主义木刻作品,还组织出版会刊《版痕集》。《版痕集》以“枚友社”社员作品为主,题材多为沦陷时期百姓困苦生活,同一时期,叶飞还出版了以诗歌散文为主的文艺刊物《黑土》,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该刊物上不仅有叶飞的作品,还有杨可扬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
1949年后,叶飞主要从事少儿出版工作,广邀名家,共同创作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少儿绘本,其创作的《狐狸列娜的故事》《野牛姑娘》等少儿读本影响了几代人。
这一时期,叶飞的作品,更多采用套色木刻的方式,有些融入了水印,水的加入让版画呈现灵动。比如,水印木刻《小号手》巧妙地使用多重套印,前景小号手身系红领巾,面向红太阳,精神抖擞,号声嘹亮。背景青松翠挺,陽光灿烂,小号手青春活力呼之欲出。水印木刻《江南三月采桑忙》第一次将人物作为背景处理,作为前景的桑树呈现着完美疏密关系。《江南春》更多地呈现水痕印迹,在视觉上,更多的是中国画美学理念。《下雪天》据说灵感来自于叶老的三个女儿,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融入了锡山泥人的构思,将父爱深埋在黑白的视觉中。
从1962年至1972年十年间,叶飞曾数次去船厂写生,速写部分小到推车、安全帽、电焊设备之类的物件,大到吊车作业、工地、船坞以及巨轮拼装与下水等壮观场面。人物、场景十分传神,简略又不失关键细节,密集中层次分明,画面很富有感染力。这一时期创作的组画《船台》《船厂》《锻工》呈现强列的时代性,在《船台》中,艺术家采用大视野构图形式表现大工业时代的气息,套色木刻《锻工》在构图上使用了新的视觉语言,艺术家将人物置于整个构图的下方,人与机器共同形成一股向上的气势,再用蒸气打破平衡,这样的处理让画面更加生动,整件作品让人兴奋,催人奋进。
这样的作品因为真实,不乏生动细节的刻画。上海中国画院艺委会主任韩硕评价道:“仅有的几幅速写,足见其功力了:流畅而笃定的线条,准确而概括的造型,还有略带诙谐又恰当的夸张,注重对人物气质与情感的捕获与刻画。在叶老师的百岁画展上,能欣赏到他的这些精彩速写,着实欣喜。”
策展人杨建勇认为,世纪回望,叶飞先生的作品不仅呈现一定的时代面貌,更注重于艺术作品中批判现实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关怀。而叶飞先生为上海版画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不仅身体力行,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一代版画与少儿绘本的艺术家。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主办。
作者:李婷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宣晶
图片来源:主办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