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是几代人传颂的党史佳话。根据这段故事改编的电视剧《国家孩子》生动还原“草原额吉”的大爱,引发广泛关注。图为《国家孩子》剧照。
“静静的巴拉嘎尔河,是母亲无言的爱歌,哺育三千个鲜活的生命,只是她怀抱中,轻轻掀起的浪花一朵。”日前召开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创作会议传出消息,上海歌舞团正投入舞剧《静静的巴拉嘎尔河》的创作中,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搬上舞台。继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上海歌舞团踏上艺术追求道路的新起点,主创团队集结了来自上海、北京和内蒙古的艺术家。
在水草丰美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巴拉嘎尔河,“巴拉嘎尔”的蒙语意思是“像蜜一样甜”。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告诉记者,新舞剧的取名灵感正来源于此,河水就像蜜甜的乳汁,滋养了来自上海的孤儿,反映出内蒙古人民信守“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额吉们的淳朴善良如同巴拉嘎尔河的涓涓细流,波澜不惊,却孕育着巨大的生命洪流。从此,草原上有了‘国家的孩子’。”
展现草原母亲的广博胸怀,讲述中国共产党谱写的国家大爱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一段感天动地、铭刻史册的记忆。被孩子们唤作“额吉”的草原妈妈,用超越地域和血缘的大爱点亮了善行的火种,谱写了共和国历史上的生命赞歌。上海歌舞团的文艺工作者被牵动人心的故事深深感动,从构思酝酿至今已有三年。8月初,主创团队深入大草原,重走当年上海孤儿的迁徙道路,从呼和浩特到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再到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往来行程5000公里。他们走进牧区的蒙古包,代表“娘家人”探访如今已年近古稀的“国家的孩子”。
主创团队访谈了10位来自上海、扎根在内蒙的老人,并与他们的孩子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他们谈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60年前奇迹般的孤儿大迁徙,博大母爱超越了一切艰难困苦。幼小的生命从长江之南来到了塞外草原,是新中国母亲用坚韧的臂膀,保护他们远离饥荒;是草原慈母张开温暖襟怀,拥抱和抚养了他们。然而,在草原人民看来,拯救生命是出于爱的本能,正如蓝天飘过一抹圣洁的白云。
上海是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不会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内蒙古人民,沪蒙情缘是华夏民族共通的血脉。如今,上海歌舞团计划选取“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为创作素材,集合当代文化艺术界优秀创作人才组成创作团队,塑造朴实温暖、真诚可爱、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展现草原母亲的广博胸怀,讲述中国共产党谱写的国家大爱、民族大爱、人间大爱,传扬民族团结、血脉情牵、人性至善。
踏上艺术追求道路新起点,探索构建独有的美学体系
“勒勒车啊,车轮是宝贝;罕达犴啊,犄角是宝贝。海青鸟啊,翅膀是宝贝;黑花雕弓,弓弦是宝贝。你的眼睛,眼瞳是宝贝;我的孩子,是妈妈的宝贝。”内蒙古民歌《摇篮曲》如此生动地描摹出人间最纯美的情感,给了舞剧《静静的巴拉嘎尔河》主创团队更深刻的触动。
许多上海孤儿在河边被内蒙古父母领养,从此唱起辽远高亢的长调,与草原融为一体。当年那群柔弱的孩子将额吉们的大爱融入血脉,世代传扬,无声无息地润泽着草原,丰沃了华夏山川大地。辽阔苍天见证生命的成长,茫茫四野记录光阴的故事,青青草原养育他们如雄鹰般展翅飞翔,塞北风雪雕琢了草原儿女崇高而朴素的胸怀。在主创团队看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中,有额吉们的奉献与担当,有孩子们的感恩与报答,更有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理念。
近年来,上海歌舞团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宣传部“一团一策”“一团一品”改革方案,以舞剧《朱鹮》《电波》等优秀原创作品为依托,探索构建独有的美学体系。“打造舞剧《静静的巴拉嘎尔河》是上海歌舞团艺术追求道路上的新起点。”陈飞华透露,这部新作将探索与《朱鹮》《电波》不同的舞蹈艺术风格,体现“上海出品”的独特韵味。“我们深知,一出艺术作品的诞生,从选题的确立、主创团队的遴选、艺术导向的把控,到精细的打磨、排练演出,往往历时两三年之久,精品的出现更是不易。上海歌舞团将秉承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投入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实践,创演优秀舞台作品。”
作者:宣晶
编辑:金久超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