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节目《连环画里的党史》日前在央视频上线。该节目中涉及上海的部分由央视频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制作,每集介绍一部经典红色连环画作品,包括《红日》、《三毛》系列、《红岩》和《山乡巨变》。其中较早上线的两部作品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分别获得了超过30万和40万的观看次数。小而美的连环画让党史有效抵达网感十足的当代青年。
应该说,选择经典连环画作品来讲述党史,为该节目的热播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方面,连环画本身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样式,因其图文并茂,开幅小便于携带,早在上世纪上半叶就已经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出版物。据史料统计,彼时上海街头的连环画出租书摊一度多达两千余个。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编绘和印刷的日益进步,其影响力更是不断扩大,仅1952年至1953年,上海出版的连环画就超过220种,单本最高印数超过20万册。另一方面,由于节目是在央视频上线,与此前在央视热播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所选取的壮阔恢弘的丹青画卷相比,小而美的连环画显然更适合在移动端观看。
探究《连环画里的党史》广受欢迎的原因,选对画种只是第一步。为了更加符合今天的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观看喜好,更加有效地抵达讲求网感的当代青年,节目从播出时长到内容呈现都做了精心设计——每集四到五分钟不等,采用时下非常流行的短视频形式,适合利用碎片时间观看;每一集的标题都是一个问句:《一场孟良崮战役,如何让国民党“王牌”74师灰飞烟灭?》《从受人欺侮到幸福生活,三毛是怎样长大的?》《至暗时刻,是谁用鲜血和生命为新中国迎来黎明的曙光?》等既增加悬念,又情感饱满,更是从党史角度对每一部连环画作品的意义进行了凝练概括。
尽管时长短,但节目组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除了展现连环画原作之外,还有基于原作基础上所做的动画,并穿插相关影视资料,同时以画外音对连环画所涉及的历史点进行解读,并加入对作品的赏析,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审美的趣味性,可以说是党史讲述与艺术经典相融合、党史教育与新媒体传播相融合的一次成功创新。
与此同时,《连环画里的党史》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也具有启示意义。
几部连环画的创作者都是上海的老艺术家,分别是汪观清、张乐平、顾炳鑫和贺友直。这并不是巧合。从党史角度来看,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原望志路106号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产床”;从美术史角度来看,上海是连环画的摇篮,连环画就是在上海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画种的。因此,经典红色连环画本身就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融激荡的产物。如何借鉴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成功经验,是摆在今天艺术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命题。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集节目临近尾声时,都有艺术家本人或者后人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比如汪观清介绍自己创作《红日》,是受到同名小说的感染,前往孟良崮采风半个月,回上海之后画了几十幅画作,又专程到上海郊区请那里的部队官兵提修改意见,前前后后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些讲述带我们回到作品诞生的原点,回答了如何为人民为时代创作的问题,同样是党史教育的鲜活样本。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我们不但要讲好、传播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故事,更要讲好、传播好已经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故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更多像《连环画里的党史》这样的节目出现,这也是党和人民对于从创作端到传播端的文化工作者所提出的要求。
作者:邵岭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