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题材的影视创新恰逢其时。
近一年来,党史题材作品数量多、密度大、质量高成为显著特征,一批批有新意、有创意、有深意的作品涌现,构建了我国党史题材影像表达的繁荣景观。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开展“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主题展播活动的“定制剧”,该剧一经播出便刷新了当代受众对党史题材的认识。凭借恢弘的艺术想象力、丰富的情境表现力和扎实的价值穿透力,《理想照耀中国》在熟悉与陌生、历史与艺术之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创造青春话语——发挥艺术想象力,契合当代审美
历史正在时空的流逝中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是如此,对党史题材的艺术化呈现就越需要青春化的表达。青春化表达并不是外在的对党史题材进行新潮的修饰,而需从内在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打通情感共鸣,创造真正的青春话语。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用创新的理念,打破了党史题材电视剧传统的叙事模式和美学风格,同时也创新了电视剧的镜头语言和结构方式。《理想照耀中国》以非线性独立的叙事结构代替了线性连续的叙事结构,一共40集的创作篇幅,独立的讲述了40个不同时期的人物和故事,带给观众丰富的内容感受和审美体验。围绕着“美好理想,青春奋斗”的鲜明主题,这40集作品又紧紧的被串联到这条精神主线上,成为了一部丰富多元又浑然一体的优秀作品。
40集作品创造了40种美学风格,《真理的味道》像一首悠扬的哲学诗,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实现革命理想的执着身影像诗一样,明亮而生动。《守护》则构建了散文化的叙事结构,形神具备的讲述了革命者张人亚守护党的重要文件的感人故事。《歌唱祖国》则更偏重于电影化的视听风格,带领观众一同体验词曲作者王莘创作《歌唱祖国》时的那种灵感与狂喜。《雪国的篝火》则更像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丰富的情节让人动容。《生命有诗》这一集表现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的励志故事,编导创造了合理化的“穿越”,李白、李商隐出现在雷海为的生活场景中,成功地将穿越元素深化到了主题的表达中。
《理想照耀中国》打破了党史题材的审美惯性,为党史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青春的内容、青春的表达和青春的话语,生动贴切的表现了中国历经百年、生机勃勃的青春的故事。
增强主观抒情——深化情境表现力,激发情感共鸣
纪实性也是党史题材作品的重要特征,然而对史实的传递不是简单的复写和平白的描述,在“实”和“史”之间,仍有广阔的空间,创作者们理应填充更多真挚的情感和由衷的敬意。党史题材的影像创作在客观呈现之外,必不可少主观抒情的创作手法,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有态度、有情怀的艺术作品。
《理想照耀中国》饱含深情,被众多网友一致评价为“一部太好哭的作品”。《守护》一集中,革命者张人亚的父亲为了保护儿子交给他的重要文件想尽了办法,最后竟给儿子立了个假的衣冠冢,把文件藏于地。在剧中我们看到了张人亚的父亲克服着家人和村里人的质疑,四季轮转带走了一直陪伴他的老耕牛,也带走了他20多年的岁月,那个苍老的立于儿子坟前的父亲,让人看了便能泪如雨下。《理想照耀中国》中不乏这样感人至深的场面,或是出于感动,或是出于欣喜,或是出于怜惜,剧情总能唤起观众发自内心的真挚情绪。
艺术创作需要饱含深情,《理想照耀中国》借助其高超、逼真的情境表现力和故事编排能力,把对精神的理解、对史实的敬意都灌注到了剧情之中,成功的用历史的故事联通了现代人的情感共鸣。
深挖理想内涵——夯实价值穿透力,谱写精神史诗
党史题材的影视创作还应站在价值高点上去书写和传承历史。《理想照耀中国》大跨度的讲述了我国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和当今新时代的奋斗故事,广泛挖掘了不同历史阶段各行各业中生动的青春故事和鲜活人物。这些人物和故事能够被可触、可感、可信的传递给受众,正是由于创作者们能够深入史实和人物,找到了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价值支点和内在根源。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为中国找到革命信仰的起点,为中国人民找到革命的出路;张人亚的父亲能够守护党的材料20多年,是因为相信儿子所说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红色的中国一定会实现”;王莘创作出《歌唱祖国》是他由衷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也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抗疫英雄杜富佳以他的哥哥杜富国为榜样,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两次请战驰援湖北,是因为她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本分,深知奉献的内涵……
《理想照耀中国》深深的找到了中国人心中关于“理想”的真正含义,革命时期的奋斗绝不是简单的为了吃饱穿暖,而是要为天下人求解放,为天下人谋幸福;当今时代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绝不是个人的得失与取舍,而是青年一代主动扛起了社会的责任与青春的使命。《理想照耀中国》用扎实的价值穿透力,谱写了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带领我们一同领悟理想的本质。
(冷凇系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张丽平系中心创研基地特聘研究员)
作者:冷凇(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张丽平(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创研基地特聘研究员)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