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挥家余隆和上海交响乐团录制的新专辑中,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唐诗“复活”了。上海交响乐团为DG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录制的第二张专辑《大地之歌》于7月9日全球发行。值得一提的是,黄山成为这次专辑封面设计的主角,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画面颇具中国式的深远意境。
这张专辑在上海完成,歌唱家米歇尔·德扬(Michelle DeYoung)、布莱恩·杰德(Brian Jagde)、张立萍和沈洋鼎力加盟。专辑将马勒的交响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与中国作曲家叶小纲以相同文本创作的《大地之歌》收录在一起。
余隆职业生涯初期在德国度过了十年,并一直对马勒的音乐怀有亲切感。由于认识到《大地之歌》的歌词在当代引发的共鸣,他在十几年前提议叶小纲写一首现代作品呼应,从21世纪中国的视角捕捉原诗的微妙。叶小纲也是跨越东西方的音乐家,在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和纽约罗切斯特的伊斯曼音乐学院学习过作曲,他的许多作品都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作为一部在悲剧阴影下产生的杰作,马勒《大地之歌》探究了个人从生活的乐趣、希望和恐惧中产生的不同情感,及其脆弱性。在经历了长女的死亡和一场反犹主义运动之后,马勒不得不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的职务,接着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这也是他生命终结的原因。他从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中国之笛》中的唐诗里(从法语翻译成德语)找到了慰藉。马勒选择了其中七首诗(李白等创作),为两位歌唱家和管弦乐队创作了《大地之歌》,其音乐涵盖了从醉酒的享乐主义到平静地接受死亡的各种情绪,因为他知道大自然总会万象更新。
叶小纲熟悉中国古典文学,他重新编排了文本顺序,并在他的《大地之歌》中表达出更为乐观的情绪。这部作品写于2005年,几乎是在马勒去世一个世纪之后。叶小纲说:“在我看来,马勒的音乐充满了幻灭感,但我的作品表达了一个中年人对世界仍然充满雄心壮志。”正如余隆所指出的,叶小纲《大地之歌》结尾与马勒的情绪相呼应,“你可以听出,马勒《大地之歌》最后一首曲子《送别》和叶小纲作品的尾声表达了完全相同的情感”。
叶小纲《大地之歌》的配器特别多样化,包括大量的打击乐器,其中既有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有传统的西方乐器。上海交响乐团在余隆的指挥下演奏了两部作品,将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晶莹剔透。
在这张专辑中,女中音米歇尔·德扬和男高音布莱恩·杰德扎实的艺术性和对作品哲思的深度理解,完全符合马勒多种多样的声乐要求。而女高音张立萍和低男中音沈洋也同样证明了自己可以从容面对叶小纲作品的挑战,正如《卫报》在英国首演后评价,叶小纲《大地之歌》的“声乐技巧在绵延的西方艺术歌曲和大起大落的中国戏曲唱腔之间无缝连接”。
余隆热衷于打破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推广中国和世界各地当代作曲家的新音乐。他把享有国际声誉的乐团和更广泛的西方古典音乐曲目不断带到中国,与此同时,与中国乐团一起在西方巡演,并委约陈其钢、谭盾、菲利普·格拉斯和潘德列茨基等作曲家创作了数十部新作品。
相关链接:全球唯一 2021“马勒年”新录DG唱片由上海交响乐团录制完成!(刊登于2020.12.18的文汇报)
上海交响乐团将与世界知名古典厂牌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全球发行第二张唱片,这张刚刚完成录音尚未命名的唱片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张为2021“马勒年”新录的DG唱片。上海交响乐团2018年成为中国首支签约DG全球发行唱片的交响乐团,并于2019年发行第一张黄标唱片《门道》。
新唱片曲目包含马勒的《大地之歌》和中国作曲家叶小纲的《大地之歌》,两部同名作品灵感都来自唐代诗歌。这两位作曲家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用音乐诉说他们对生命的顿悟和感言,也借由这张唱片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音乐总监余隆执棒,男高音布莱恩·杰德、曾获格莱美奖的女中音米歇尔·德扬加盟马勒《大地之歌》,而叶小纲《大地之歌》由低男中音沈洋和女高音张立萍参与录制。
“在美国我们已经停止演出很久了,而马勒是我熟悉的作曲家,所以当我收到上海交响乐团邀请时,非常兴奋!哪怕来上海要隔离两周、国际出行十分困难,我还是来了。”正如米歇尔·德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说,在全球古典音乐行业受到冲击的2020年,来自世界的艺术家们用音乐在上海实现交流、温暖彼此,充满了意义。
录制“上海声音”,中外音乐人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受到疫情影响,这张唱片的录制从前期筹备到上海交响乐团在上交音乐厅奏响可谓一波三折。为了保证唱片质量,上海交响乐团想方设法说服了著名指挥家阿巴多在DG的“御用”录音师克里斯托弗·阿尔德亲临上海参与录音,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往返国内外要隔离共计28天。
经历了演出人员因隔离时长最终更换、机票几次取消等困难,两位歌唱家和两位录音师最终顺利抵达上海,并且与余隆执棒下的“上海声音”圆满完成唱片录制。唱片录制杀青当晚,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激动地连发了三条朋友圈。其中一条写着:“历时数月,在各方帮助下,完成了人员的集结。最后一个音结束,大家从心底里爆发掌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从国内到国外,感谢所有乐队成员、歌唱家,感谢所有乐团团队,感谢为了这一周工作隔离两周的录音师、艺术家……我们再一次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大家等待这张珍贵的唱片明年全球发行,里面有太多人的功劳和力量。”
从李白、马勒到叶小纲,两部同名作品跨越时空中西对话
作曲家马勒用德国诗人贝特格《中国笛》中翻译的唐诗为题材创作了《大地之歌》,其中唱词直接用了李白、钱起、孟浩然的六首唐诗,于1911年在德国慕尼黑首演。2005年,作曲家叶小纲在余隆提议下,同样以这六首唐诗为题材创作了相对应的中国版《大地之歌》。
“当时余隆总监在国外巡演,想带一部中国作品走出去,就想到引用了唐诗的马勒《大地之歌》。不过马勒采用的唐诗是几经翻译的版本,跟原诗已相去甚远,因此他建议我创作一部属于中国作曲家的《大地之歌》,让西方听众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叶小纲告诉记者,“我的作品中有些听起来很‘中国’的声音,其实都是西方乐器发出来的,希望它能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当代音乐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
“把出自一中一西两位作曲家之手的《大地之歌》放在同一张唱片中比较非常有意思。如果马勒的音乐是油画,那么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往往就是水墨画,他们的音乐色彩非常不同。通过这两首曲子,听众可以感受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思索和表达。比如在第一乐章和最后一个乐章,处理同样的诗歌文本,马勒的情绪表达就很直接,而中国曲目则相对含蓄。”余隆相信,新唱片将引发全球乐迷关于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讨论和对话。
男高音布莱恩·杰德难掩第一次在上海演唱马勒《大地之歌》的激动心情。“由于疫情关系,全世界很多音乐会都取消了。而我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为这首曲子做了精心准备,还专门买了中古曲谱、进行了专门的声乐训练、做了很多笔记……”女中音米歇尔·德扬也表示,马勒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很着迷,而她对另一首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大地之歌》也满怀期待。“中国的诗歌表达了个体在生活中的不同经历、所遇到的喜悦和痛苦,还有情绪和自然的结合,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作者:姜方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