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从喝到品,始于陆羽《茶经》,这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古瓷工艺之精巧、结构之复杂,常常让我们惊叹中国古人双手所能创造的奇迹……
在历史长河中,茶与瓷,是如何地交汇融合,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审美趣味,又是如何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塑造全球经济的格局?眼下,《茶之基本》《古瓷之光》《中国妆容之美》等一批“小而美”人文新著在沪面世,由浦睿文化推出,力求成为读者打开通往传统文化之美大门的钥匙。
在《茶经》中,陆羽详述茶的历史、功效、栽培、采制等,也花大量篇幅描述各种茶具的用途、材质、规格、大小,更重要的是,把他的茶道思想完全融入茶具设计之中。他规制茶的器具,以饮茶来倡导君子之风,赋予茶教化的意义,使其升格为高雅艺术。“茶器具的制作离不开陶瓷。茶与瓷,都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茶文化学者周重林与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在大隐精舍如是解读。
《茶之基本》详细参考古今中外版本40余种,勘校精良,带来原汁原味而又通俗易懂的《茶经》读本。书中谈到,《茶经》甫一面市,就获得了极大关注。陆羽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尊为“茶神”,被卖茶人供奉,与他的偶像、厨神伊尹一道调剂着华夏饮食的神经。陆羽对茶的第二大改造在于工具——因艺术依赖于工具,工具又会在不同人手中发挥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些工具就是后世总结的“陆氏二十四器”。
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在陆羽所处的时代,陆羽首先做的事情是为“茶”正名,从“葭”“槚”“茗”“荼”“荈”等称谓中寻找“茶”的家族渊源,饮茶史也就徐徐展开。
比如,槚,《尔雅》解释说是“苦荼”,郭璞在为《尔雅》中的“槚”作注时,加了一句:“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小字一行,让茶的身份因时令而明确起来,“茗”是荼的芽,而“荈”是荼的老叶。陆羽对这些字做了详细的区别,“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陆羽将茶提升到审美的层面,由此随之而来的是茶器地位的提升,对唐代以后的瓷器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涂睿明谈到,文化史研究过程中,很少有文人会真正意义上去深入到工艺现场,但需要去身体力行,对经典会有认知。
陆羽之后的“茶”,确实变成了一门艺术,成为与“琴棋书画”相匹配的雅文化。虽《茶经》中提及的器具大都退出日常生活,但陆羽推崇的饮茶艺术和茶道精神今日犹存。“茶道就是茶的艺术之道,茶人通过对茶的研习、理解以及感悟,最终成为茶道艺术家,让茶有秩序,其成就之路与任何一种艺术家之路并无不同。也就是说,茶人只有自己先成为艺术家,茶道才能成为艺术。”周重林说。
不过,即便远在一千多年前,“雅文化”也面临过“艺术无用”的灵魂拷问。书中援引《历代名画记》作者张彦远(815-907)为例,家人也曾抱怨张彦远为了收藏书画,弄得破衣粗食,做这些无益的事,到底图个啥?张彦远答 :“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
当代美术史家范景中认为,这16个字信息量很大——“似乎是整个文明史上第一次对艺术表达了一种超物质目的的观念,暗示出一种伦理的哲学:艺术是一切人类成就的典范,因此可以修正道德价值的尺度;简言之,艺术由于可以净化身心,因此能够成为对抗野蛮、对抗低俗的解毒剂。”
如果说《茶之基本》是《茶经》的当代启示录,那么《古瓷之光》以朝代为序,甄选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77件陶瓷,呈现中国陶瓷惊人而无穷的魅力。“我将试图阐明这些美是如何产生的,要如何欣赏,又是如何与古人的生活发生联系的。”涂睿明发现,有些文章对瓷文化存在误读,比如认为宋瓷就是极简,认为乾隆官窑瓷就是繁复,但事实上陶瓷之美包含着造型之美、绘画(装饰)之美、材质之美以及工艺之美,更包含着生活之美。每一件瓷器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满足于生活的需要。
在他眼中,谈到宋瓷,浮现的是汝窑水仙盆,官窑的弦纹瓶,建窑的兔毫盏;说到明代瓷器,想到翠青釉三耳盖罐,甜白釉梅瓶,填红三鱼高足碗,青花海水龙纹抱月瓶。“每一件都具体、真切、无与伦比,它们串起如项链。如果我们不能深切地感受一件陶瓷的美,理解它如何美、为何美,甚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美,再多的陶瓷‘专业’知识,又有何益?”
毕竟陶瓷之美是无比丰富而复杂的——它如同雕塑占据空间;它是绘画;它在装饰艺术领域的成就,令19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之一欧文·琼斯无比痴迷,他竟将其所见一笔笔画下来;它如玉的质地在千年前令宋代皇帝爱不释手,不惜将年号赐予烧造它们的小镇,那个年号叫“景德”……《古瓷之光》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精彩瞬间,阐述了历代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也真实反映各个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历史。
此外,《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以29组古妆真实复原照,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作者从商周起笔,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形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奢侈华丽的唐、回归素朴的宋、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清丽的明、花样繁多的清,串联中国古代文明细节和美的历史。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