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到文化遗产,人们想到的主要是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受到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祖安说。在他看来,该法的颁布是非遗领域向前行进中的一块里程碑。
今年是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由市非遗保护协会和嘉定区文旅局主办、市非遗保护中心支持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者座谈会于5月24日在素有“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嘉定召开。
会上透露,在非遗法的保驾护航下,上海的非遗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以嘉定区为例,该区目前共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49项,其中国家级4项、市级9项、区级36项;确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3名,其中国家级3名、市级11名、区级39名。据嘉定区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涛并介绍,该区依托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动各级非遗传承人全面深入“扎根”基层社区的每个角落,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公益性传承传播活动,从而形成“每个街镇有非遗、每个社区有传人、每个设施有活动”的活态传承场景。此外,广泛开展非遗普查员、非遗传承人培训,辅导保护单位开展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强化非遗项目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
十年来,上海沪剧在创新、传承、发展方面亦获得了瞩目的成绩。国家级非遗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陈甦萍透露,非遗法颁布后的第二年,“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长宁沪剧团)”成立。成立后的传承中心在创作演出上形成“五个相结合”:一、创作演出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二、创作演出与非遗传承保护相结合;三、创作演出与走市场相结合;四、创作演出与发扬团队精神相结合;五、创作演出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十年间,该中心紧贴时代脉搏发挥剧种特色和优势,先后创作演出了《废墟上的爱》《小巷总理》《赵一曼》等六台大戏,改编创新经典剧目大戏《原野》《麒麟带传奇》等,用艺术的魅力弘扬社会正能量,被专家、社会及市民赞扬为“小剧团有大担当”。
“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利于促进文化创新,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如是总结了非遗法的意义。他认为,非遗保护现已进入生产性保护阶段,应开始朝着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生活化发展。
原文旅局一级巡视员、市非遗保护协会名誉会长王玮局长以“非遗保护,任重道远”为题对本次座谈会做了小结,并对今后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期望。他表示,非遗保护工作要注重宣传推广、创新转换、传承培养、数字转化,助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实效,人民得以共享。
作者:如烟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