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百年潮·中国梦”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式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作为上海一年一度最重要的音乐活动之一,又恰逢建党百年之际,这场音乐会的看点颇多。
其一,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与百年中国梦不期而遇,印证了当年党的“一大”远大目标的实现。其二,节目编排涵盖声乐的合唱、独唱,器乐的合奏、管弦乐、交响诗等,着力音乐会的“音乐”本质。其三,名家荟萃、经典满场,阵容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界的“半边天”。具体包括老艺术家才旦卓玛、曹鹏、吕其明,中青艺术家廖昌永、方琼、张国勇、周湘林、王作欣、杨小勇,新兴一代艺术家王之炅、何晓楠和段皑皑等,以及上海爱乐乐团和上海歌剧院合唱团。
笔者认为,“百年潮·中国梦”是一个有着双关意味的标题。“百年潮”,恰逢建党百年,举国欢庆,人潮“涌动”暗喻了国人前赴后继追逐理想。“中国梦”可以解读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初心——建立新中国目标的实现,也可以是百年建党后的新征程。一个标题圆梦了历史,也展望了未来。同时,我国正处在百年难得一遇的世界大变革、大机遇面前,此标题赞美“前人之梦“,也鼓励“新人之梦”。与此音乐大宴匹配的“菜单”也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笔者将其概括“忆”“今”“望”三个部分,“忆”是对党史故事的回忆与赞美,正如歌曲《红旗颂》是对无数先驱大无畏精神的赞美,《忆秦娥·娄山关》《西江月·井冈山》都是源自毛主席的诗词,由衷表达了国人对伟人的缅怀之情。《红梅赞》把我们拉回革命的峥嵘岁月。“今”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生活的肯定与赞颂,如《我的祖国》主题旋律的响起让我们热血沸腾。《春天的故事》让我们感慨新中国的伟大。《在希望的田野上》欢快的节奏、熟悉的旋律,让我们见证了美梦成真。《苗岭的早晨》展现了普通老百姓的快乐生活。《唱支山歌给党听》抒发了对党的真挚情感。“望”是对未来中国梦的展望与美好憧憬,正对应了首演管弦乐作品《鲜红的太阳》表达的人民对“共产党为人民”由衷的感谢与回哺。一首合唱作品《理想照耀中国》展望未来,点燃本场音乐会“百年潮·中国梦”的主题。
音乐会在主持人王勇热情洋溢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他在介绍完到场嘉宾之后回顾了上海之春的辉煌历史,并寄语美好的未来,并在现场特别授予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著名指挥家曹鹏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别荣誉奖。在这种火热的气氛中,经典红色歌曲《红旗颂》交响版奏响。作品通过单一主题强化“红旗”这个核心主题,在乐曲开头通过铜管反复奏出,主题鲜明。而后引出的国歌旋律动机,预示着“红旗”主题再次出现,配上对比性的转调、巧妙的复调设计、伴奏织体的细微变化等有机变化力证这首作品的不朽之处。熟悉的旋律、不一样的编配、弦乐的细腻情感把《红旗颂》的经典旋律引入脑海,铜管的气势使人感受到祖国的伟岸。另外合唱版将主题旋律填入歌词,使这首经典有了更明确的主题表达,辉煌的历史也通过歌词呈现眼前。
古诗词,伟人情,融入京剧与西方调式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是诗词、旋律和管弦乐队伴奏的统一体,可谓词曲交融、相映生辉。同时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合唱声墙”效果很贴切地表达了毛主席诗词的气魄与豪迈。
另一首《西江月·井冈山》由演遍海内外的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诠释,他那厚实的声音、饱满的情绪再现了毛主席诗词的英雄气魄与无限斗志。
《红梅赞》作为对江姐的赞歌,由上海歌剧院第六代江姐何晓楠真情诠释,清亮的女高音音色、细腻的肢体语言与坚定眼神,仿佛江姐就在眼前。伴奏木管声部与人声交相辉映,情动意深、声情并茂。
几首“忆”过去的主题作品让我沉迷其中后,“今”这个主题渐入我耳。二胡与乐队改编的《我的祖国》乐队版,由当今炙手可热的女作曲家王丹红改编。一段激烈的管弦全奏的前奏后,二胡演奏家段皑皑的solo演奏道出了对祖国的深切情感。
随后根据小平同志南巡谱写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改编的交响诗,把对新中国的情感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乐曲由作曲家杜鸣心改编,人声的主题旋律换成弦乐演奏,别有一种韵味。加上器乐演奏的多元化,作曲家在配器上用了丰富轮替变化,单一弦乐、单一木管、复合音色、全奏等。还有音色、织体层次交替变化,复调对位转调处理等。
《在希望的田野上》响起熟悉的旋律,中国 “旋律大师”施光南的作品总能唤起笔者全身的热情,加上女高音王作欣的热情表演,让人感受到满山牛羊跑、金灿灿的麦穗,以及无限美好的田园生活。干净利落的二段式歌曲,反复的副歌动机——“希望”一词,声声入脑。
《苗岭的早晨》源自白诚仁创作、俞逊发首演的口笛曲《苗岭的早晨》,由作曲家陈钢改成小提琴与乐队作品。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对音色的控制出神入化,前奏模仿“口笛”特效的演奏技巧,在她手下变得以假乱真,甚至更胜一筹。她那极具表现的左手颤音、滑音把苗族年轻女孩的心思“跃然琴上”。乐队与小提琴的互动与配合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至此音乐会已经走向高潮,一首经典老歌《唱支山歌给党听》再添一把柴。焦萍作词、朱践耳作曲,景新改编的此歌曲,由中国著名藏族女歌唱家才旦卓玛和女高音演唱家方琼联袂演出。此歌1963由才旦卓玛演唱并录制,经电台播放红遍大江南北。
不知不觉听到“望”的部分,由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委约,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周湘林教授创作的管弦乐曲《鲜红的太阳》首演。这部作品因其戏剧性的张力对比和情绪起伏,将音乐会推向了一个至高点。作曲家将中国共产党比作鲜红的太阳,通过管乐乐队的强大表现力,把鲜红的太阳孕育、成长、跃出水平面的情绪表现得活灵活现。前奏由铃声引出,声音由弱至强,层次由远景向近景逐渐推进;推至高点后,小提琴声部奏出二度,八度音程的第一主题(全曲结构统一的核心动机),然后换到木管,紧接着铜管演奏,以及打击乐的进入,形成声部的层层叠进,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然后,由大提琴声部奏出中国五声特色的第二主题,同样轮换到木管、铜管情绪逐渐递进,彷佛鲜红的太阳就在眼前。此曲张力十足,主题鲜明统一,与鲜红的太阳主题形象非常神似,很有“英雄”主题的感觉,是一部“达、传、意一致”的优秀作品。
返场曲《理想照耀中国》歌如其名,主歌歌词“在黑暗岁月有星星之火 照亮前行 让我勇敢去求索”与副歌歌词“理想照耀中国 光芒温暖你我 理想照耀中国 用梦点燃生活 理想照耀中国 光芒温暖你我 理想照耀中国 汗水换取收获”道出了中国人的坚强、执着、勇敢与大爱,可谓“声随词动”触动心怀。歌唱家廖昌永用浑厚饱满的声音、自信热情的音色和丰富真挚的情感诠释了这首歌曲,“定住”了笔者的耳朵。
在这场音乐会的尾声,主持人邀请参演嘉宾上台合影后,宣布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正式闭幕,来年再会。“百年潮·中国梦”这个主题,寓意在21世纪中国人真正实现了“弄潮当代,逐梦未来”的大格局。望国人挺直腰杆,展望未来,不忘历史,砥砺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向前。
摄影:叶辰亮
作者:戴冰泳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