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周年、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前夕,中国首部8K全景声实景昆剧电影《邯郸记》5月12日在浙江横店影视城正式杀青,计划于今年年末上映。上海昆剧团三位“国宝级艺术家”计镇华、梁谷音、张铭荣在电影中倾情主演,再现“邯郸一梦”的同时,也身体力行地将戏曲文化带到更多人面前。
心心相印,国宝级艺术家齐聚银幕
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剧《邯郸记》作为上海昆剧团代表作之一,自2005年推出即轰动艺坛,斩获多项大奖。该剧曾于2017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而上海昆剧团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四次获此殊荣的戏曲院团。在中国剧协支持下,该剧入选“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成为了闪亮的上海文化符号,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昆剧团将昆剧《邯郸记》从舞台搬上大银幕,努力留存、接续、壮大昆曲艺术文化根脉,这是对百年来昆曲人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最好致敬,也是为传统昆曲艺术重新关照现实,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0年年初,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国宝级艺术家计镇华就开始与本片导演滕俊杰深入探讨,如何完成电影《邯郸记》从舞台艺术到电影艺术的转变,为电影拍摄精心准备了1年半左右时间。为了深入了解感悟昆曲艺术,滕俊杰在拍摄前夕,曾专程前往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等地,学习研究昆曲文化。“我们面对的是百戏之祖,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掌握昆曲精髓,从而在电影中体现好昆曲艺术的韵味,这是拍好戏曲电影必须有的创作态度和美学追求。”滕俊杰表示。
作为电影主演,计镇华和梁谷音也为电影创作倾注了情感和心血。自去年年底起,计镇华和梁谷音不曾间断过练嗓、身段训练,以期用最佳状态演绎昆曲经典之作。据了解,在浙江横店拍摄期间,年已八十的计镇华戏份吃重,面对电影中大量的跪戏,他坚持不用替身、亲自上阵,一遍遍磨戏、数十遍而不怠,即便一天拍摄下来腿脚浮肿也丝毫不动摇对艺术的精进之心。面对从舞台到电影的转变,计镇华台前幕后不停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新和突破,将不同行当的表演艺术融入角色以展现人物境况的跌宕起伏。
8K技术清晰度是高清16倍,这给电影的化妆、造型带来巨大挑战。剧组形容这次是“用比新娘妆更精细的程度”为老艺术家们上妆,用打磨家具的耐心制作每一件道具。为了长时间保持上镜妆容,梁谷音在换上戏服、完成化妆后克制进食,力求在银幕上把最好的状态展示给观众。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周年,演员们还将和电影幕后团队一起为《邯郸记》开启全球宣传推广,推动戏曲文化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开拓昆曲艺术传播的国际通途。
代代传承,盘活老中青三代昆曲人才
戏曲振兴工程全面实施的今天,计镇华、梁谷音、张铭荣见证着昆曲艺术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盛景。同时,他们也在电影《邯郸记》拍摄现场,为昆剧团的“中生代”“青生代”演员们躬身垂范,助力他们成为昆曲艺术发展重要力量,让昆曲文化延续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在电影《邯郸记》中,除了国宝级艺术家外,上海昆剧团“中生代”“青生代”梅花奖得主黎安、吴双,以及舞美、乐队等部门骨干全梁上坝、全力以赴。满头华发的张铭荣在电影中“双肩挑”,不仅要出演司护官,还要协助导演辅导演员走位、为演员说戏,让演员们在舞台和实景电影间完美切换,在电影实战中不断帮助“青生代”昆曲人成长、成才。
据谷好好介绍,这是上昆历史上首次集结三位国宝级老艺术家拍摄的影片,记载传承着老师们积淀多年的精彩技艺和表演体悟。以最新的电影技术赋能古老艺术,记录下了三位年近80老艺术家再创精品的佳话,为六百年昆曲永久定格了那些珍贵的瞬间,为昆曲的传承和传播打开新的维度。这也是上海昆剧团致敬先贤、致敬伟大昆曲的一份厚礼。
美美与共,电影技术与昆曲艺术相互成就
电影《邯郸记》首次采用8K全景声技术拍摄,这是600年昆剧史上的第一次,主创团队力求融入当代电影最前沿科技,只为将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富戏剧张力的一梦《邯郸记》呈现在当代观众面前。
据滕俊杰介绍,团队在电影蒙太奇艺术与中国昆曲程式化、虚拟化表演艺术间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融合,按照今天的戏曲审美和电影审美的双重要求,进行着一次全新的实践,力求以昆曲艺术最顶格的表演展现、当代电影最先进的创作理念、戏曲艺术与最新电影技术的融合,为六百年的昆曲留下大银幕上最绚丽的美学呈现,让先人远香、而今仍酣。
电影由中国剧协、上海昆剧团、上海广播电视台、浙江涵碧紫金实业有限公司等共同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SMG魔D电影工作室全流程制作。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上海昆剧团供图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