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部《考工记》后,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这也是她的第15部长篇小说,从淮扬名厨的中年人生起笔。同济大学教授、评论家王鸿生评价:“王安忆的写作历程已足够漫长,她与时代的纠缠已足够艰辛,但一次次能量再生,一次次化无形为有形,元气依然那么充沛,韵味愈加醇厚而绵长,我只能认为,她的活力好像还看不到尽头。”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陈诚,从上海弄堂亭子间到扬州高邮西北乡,从哈尔滨工厂住宅区到呼玛林场食堂,再到万里之外的纽约法拉盛;嬢嬢,姐姐,爷叔,招娣,舅公,黑皮,单师傅,小毛,超哥,师师,倩西……还有生疏的父亲、缺席的母亲,以及少小离家,从未进过学校,他身后的故事不同寻常。
在与《收获》副主编钟红明的对谈中,王安忆曾分析《一把刀,千个字》书名——“一把刀”是指“扬州三把刀”中的一把,菜刀;“千个字”则来自扬州的个园,袁枚的题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替主人公绘一幅背景。
主角手中的“一把刀”,其精致透彻一度使人以为这又是一部以文化遗产的渊源与传承为主题的作品,如同在《天香》中写顾绣、在《考工记》里写建筑。其实,这“一刀剁下,四溅起来的不是火花,而是‘字’”(王安忆语)。陈诚的故事仿佛波澜不惊,但是手起刀落,读者看到的是竹影婆娑中沉甸甸的人生。陈诚少时阴差阳错地入行肆厨,从此“薄技在身,走遍天下”,从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他的人生开蒙从绣像本《红楼梦》、黄历、劳动与朴素热烈的草莽民间而来。经由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成长,“刀”与“字”之间的张力,也打通了庖厨与刀笔两个不同的启蒙世界、两种不同的立世选择。
小说最初的动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王安忆在《儿童时代》杂志的夏令营里的见闻,直到2016年,她访学流连纽约,为心中人物找到了合适环境。在《文艺报》主编梁鸿鹰看来,《一把刀,千个字》由淮扬名厨的中年人生起笔,展开了个体与血亲、时代、历史相互联结的大叙述。
写作四十多年来,几乎每一部作品,王安忆都努力从不同层面给读者更新鲜深刻的感受。对于这部诞生于2020年曾首发《收获》的新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张新颖认为,“如果我们只是把《一把刀,千个字》看成王安忆得心应手、技艺纯熟的又一部力作,就有可能忽视这部长篇所要挑战的巨大困难。……王安忆向虚浮嘈杂的现实提示文学铭刻的庄重和深沉”。
作者:许旸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