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留法”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分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人中就曾有周恩来、邓小平、刘伯坚、陈毅等在法国负笈求学,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中国美术领域中的一批佼佼者亦胸怀抱负、远赴重洋,前往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学习,促成了中国美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今天在上海岳·190揭幕的“在巴黎的天空下——二十世纪旅法艺术家的先行之路”特展,通过常玉、潘玉良、颜文樑、王济远、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难得一见的精品力作,回眸前辈艺术家们的艺术探索之路。
在此次展览中,有一幅画作是第一次在国内公开亮相,那便是常玉鲜见的动物题材作品《群马》。据介绍,在常玉创作的三十四幅以“马”为主题的作品中,多以描绘两两相依的双马为主,关于群马的作品仅有6张。此幅《群马》是常玉在法国最早被报道的一件作品,也是早年被媒体唯一刊登的作品,画面刻画细致,用色十分独特。有别于艺术家1930年代以粉红与白为主调的“粉色时期”绘画,常玉在《群马》中大胆地以明媚绮丽的橘红作为主色,这个色调的作品在其创作生涯中仅有两张,另外一张则是去年刚刚创造常玉动物题材市场纪录的《八尾金鱼》。
不同于艺术家晚年作品中常见的苍凉孤寂情绪,《群马》所描绘的空澄原野是一片自由的天地,嬉戏的马儿更似诗意的精灵,整体画面营造出一种无限旖旎、绮丽梦幻的意境,对应着常玉中年时仍踌躇满志,乐观豁达的心情,整体透露出生机、美好、希翼等明媚的精神意象。
根据1932年常玉写给荷兰经纪人以及挚友约翰·法兰蔻的信件可知,这是他1932年参加第43届独立沙龙展览的参展作品。相比山水作品,动物题材的《群马》显然更加受到法国人的喜爱和关注,不但被《VU》杂志邀约发表,最终还被法国藏家以4000法郎购藏。现任藏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法国藏家手中购买并珍藏,此番为首次在国内露面。
中国的第一代留法艺术家中,除了常玉,潘玉良、颜文樑、王济远等的作品也亮相此次特展。
潘玉良置身巴黎40年,她的探索与创新对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亮相的作品《双美娉婷》展现其深厚艺术功底的典型佳作。
颜文樑与林风眠、刘海粟同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对中国油画的开拓与传播影响深远。
王济远早期创作的静物花卉油画《静物·瓶花》相当珍贵难得,其珍稀的程度可以用硕果仅存来形容。据介绍,现时存世的王济远作品多为其上世纪40年代移居美国后所创作,多为水彩、水墨作品,主题完整、保存良好的油画作品数量尤其稀少,市场上近年已鲜有王济远油画佳作面世。
被称为“法兰西三剑客”的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是第二代留法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从杭州国立艺专毕业后,三人相继留学法国。在与西方现代美术相遇后,他们将中国艺术带入了一种新的可能,并先后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其艺术风格和对中西方艺术的理解至今仍切切实实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界。
在朱德群超过半个世纪的的艺术生涯里,两位西方艺术家对其创作影响尤其深远,分别是尼古拉斯·斯塔埃尔和伦勃朗。从此次展出的《无题》中便可窥见一斑,该作品设色及笔触越发富有韵律及穿透性,强调光源对立体空间构造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赵无极开始真正进入以表达中国文化精神的抽象艺术创作。《5.10.93》正是这一时期佳作之一,此时他突破原有的画面格局,不再完全以“抒情”为其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在画面中,表现出对“聚”与“散”之间的度重新平衡,借以探求虚构“空间”的塑造,逐步进入“虚静”的艺术境界,代表了艺术家古稀之年超绝的艺术面貌和不断革新的艺术理念。
吴冠中在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中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此次展出的《源流》创作于1982年,这一时期,吴冠中的创作不再通过直接写生完成,而是以速写为依据在室内完成,他快笔挥毫把画面层分成天空、山乡、平地、河流四个部分,用笔神逸洒脱,带有浓厚的书写意味;油彩也刻意不经细调,大有以墨法晕染之味入笔,因此留下的肌理色彩层次丰富。这件作品艺术语言凝练,有着明确的抽象意味,它以肉眼可见的形式、以“风筝不断线”的方式牵连着生活,并讨论着艺术的源流终究是生活。
“面对与中国传统美术截然不同的西方美术体系,常玉与众多塞纳河畔的中国艺术家们一方面充满好奇地探求着西方艺术,另一方面渴望借助截然不同的艺术体系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向内寻求传统文化的内核,也因此架起了沟通东、西方视觉艺术的桥梁。”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如是说。据介绍,作为华艺国际2021北京春拍前奏,此次为期两日的上海特展结束后,将移师于5月11至12日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的综合精品巡展。之后,北京、深圳等地的藏家及艺术爱好者亦有机会一睹这批旅法艺术大师的创作精髓。作品最终将于5月下旬回到华艺国际春拍现场,领衔现当代艺术夜场。
作者:李婷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