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疫情,全球的博物馆都面临着全新的开放,这并不是指重新打开大门,而是指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博物馆的未来。
近日,主题为”走向开放的博物馆”的论坛于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集结全球多位颇具思想性、前瞻性的博物馆思考者和实践者,探讨传统博物馆的消融,畅想未来的博物馆。
“今天的博物馆正处于第二个博物馆黄金时代的中间。”此次论坛的发起人、上海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徐坚坦言。
他指出,博物馆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指的是19世纪最后25年到20世纪第一个25年,大型公共博物馆在全球多地开始出现。博物馆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从1990年开始,博物馆开始占领CBD,成为城市天际线的构成,不仅成为物理意义上城市天际线的构成,而且成为文化意义上城市天际线的构成。
在徐坚看来,两个黄金时代的主题其实是一样的,那便是开放。只不过第一个“开放”,指的是实现法律意义的开放,让公众进入博物馆;第二个“开放”,指的是将自己的资源为社会共享,为社会提供应有的文化服务。“但这样但开放还只是第二个黄金时代开始的问题,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博物馆能进而实现知识生产意义上的民有、民享和民用。”这是很多博物馆界人士呼唤的“第三次开放”。
正因如此,在博物馆界看来,需要和博物馆的传统范式说再见。这是一个金蝉脱壳的过程,蛹化成蝶的过程。而探索与尝试已经开始了。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以戏剧化理念呈现的清代文物大展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门主任柳扬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观众分享了2018年该馆举办的一场清代文物大展,让人们看到打开脑洞的策展呈现。这次展览是与先锋剧场导演、前卫艺术家罗伯特·威尔逊合作完成的。展览的核心展品是从馆藏3000多件清代文物中精选出的250余件,包括宫廷服饰、玉器、漆器、家具、绘画等。实验性策展布置却让整个展览的设计显得前卫、超现实、出乎想象,营造出集视觉、音响、灯光以及气味于一体的全方位新体验,全新演绎清代绚丽多彩的文化以及神秘的宫廷生活。“这个展览的高科技程度并不高,大家都可以做到。它是重视体验,比如说运用了很多并置对比、疏密间隔,并且这个展览之中没有任何文字。”柳扬说。
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沈辰看来,一个理想的展览应该做到这样几点,让观众感受到这个展览是为自己而量身定制的,感受到与自己的关联,发挥参与性,参观完这个展览之后还会期待再看第二次、第三次。他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观众分享了该馆曾以极少经费做的一个小型实验性展览——designing Asian design。这个展览没有主题,没有故事线,只有文物和设计,思考如何和观众进行对话交流,让他们感觉到体验性和参与性。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
“开放对于博物馆人来说,更多的应该是理念上的一种开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成兰说。她以曾经举办的“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举例。“瓷器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此前围绕瓷器的展览可能很多都停留在讲述我们的辉煌上,而对于国外瓷器的关注可能较少。因为中国瓷器本身是一个很大的体系,但其实尽管中国瓷器本身是一个体系,但没有看到别人很难正确澄清自己的位置。这个展览讲的则是中西瓷器的故事,文化交流的故事。”王成兰透露,这个展览还引发观众不由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欧洲第一名瓷梅森瓷器用三百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中国瓷器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个人的猜想是梅森瓷器的品牌意识。它们有很完整的档案,保存了从建厂至今70多万件模具,众多手绘图案的草稿,他们还有单独的颜料的配方,自主开发的有一万多种。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而且这种思考不仅仅限于瓷器领域。”
“记忆中博物馆主要面向过去,收藏过去的物件,进入历史范畴的东西,但其实博物馆也有面向未来的一面.我们收藏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将收藏加以展示传播,主要是为了营造一个更良好的记忆,为了在未来可以更好处理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指出。畅想未来的博物馆,他认为或许可以像物与人关系的实验室,并且蕴藏的可能是无限的。“博物馆凝聚着很多历史科学社会文化等等信息和价值,这些物与人的关系的广度要比普通的实验室宽广得多。”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