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莹创作的《张文宏医生》入选2020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榜。这是评委对这部朴实而动人的文学作品的肯定:在张医生一连串忙碌的身影和实话实说的“拼接”中,我们读懂了大国抗疫的成功密码。恰到好处的质朴行文与张文宏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言行很吻合。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活生生的张文宏,如何以文学方式呈现张文宏这样大家熟悉的人物?对于作家来说,这样的非虚构写作真是重大考验。程小莹欣慰地说:“这是重大考验,也是人生中的重要相遇,带给我难忘的心灵激荡。”
事实上,在程小莹成熟的写作阶段,这样的“重要相遇”有过两次。一次是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热血青年、左联革命文化先驱“相遇”,他们在白色恐怖下用生命与鲜血书写红色篇章;一次就是与张文宏“相遇”,他于1987年从温州来到上海读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医生,身上带有时代前行的印记。程小莹与他们的相遇,成为人生中的重要情节,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与吸引,激发了一个作家最本真的创作激情,用文学的方式呈现他们的形象,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承载着时代的影像,闪烁着信仰的光芒,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中国故事。
创作的根脉深入城市日常生活
和程小莹的谈话从他与文学最初的相遇开始。从1973年进入纺织厂技校学习开始,他的青春是在纺织厂度过的。一边是他投入生气盎然的工厂生活,充实着青葱的岁月;一边是他大量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训练,滋养着心灵的成长。1984年,他书写纺织厂女工生活的短篇小说《姑娘们,走在杨树浦路上》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引起了上海作协领导的重视,上棉十二厂的青年职工程小莹,从此成了青年作家,开启了新的人生历程。
作为一个从工厂中走出来的作家,程小莹从不讳言自己是一个依靠生活经验的作家,他的创作根脉深入城市的日常生活,他的小说没有超现实的穿越与玄幻,而是以城市的众生相,以丰富的细节呈现上海生活的精髓。他说:“真正代表上海的是那些在街头巷尾的市井人生,这是我要写的东西。”
离开纺织厂30年之后,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女红》,以上世纪90年代上海纺织业的转型为背景,呈现纺织工人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改变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波澜。他对于12年工厂岁月的体验与感悟在《女红》里形成了丰沛的情感,完成了对于特定时代和一代纺织工人的生命状态的追忆,也为上海保存了一份有血有肉的工人的生活与情趣,思想与情感的档案。
不懈奋斗中锤炼的坚定信仰
一个成熟作家与重要题材的相遇,往往成为对自身心灵能量的激活,对文学创作的拓展,对生命意境的提升。
谈起第一次与红色历史题材左联的相遇,程小莹很兴奋:“一个成熟作家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左联的人物很吸引我,他们的青春与理想,让我在写作中情绪饱满,作品的完成度就会很高。”
左联是发生在上海的中国革命故事,与上海的城市生活休戚相关。程小莹在上海虹口度过20年的青春岁月,左翼作家活动的主场在虹口山阴路、四川北路、多伦路那片区域,对于他来说是熟门熟路的,他想象着当年鲁迅先生和他们就出入于这些弄堂和地段,让他倍感亲切,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沉浸在史料与研究专著中,进入那个时代的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内核,以自己的心灵回应着他们的热血、信仰和奋斗,然后找到自己的视角和叙事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他们的理智与情感,他们的选择与行动,还原出历史的真实环境,上海的城市社会,鲁迅先生的出场,特殊年代里的“中国故事”就有了来龙去脉,在读者的眼前“栩栩如生”。他们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力量,他们成就了那个时代的革命文艺。他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独特的性格,坚定的信念,革命的理想,为了一个光明的中国而奋斗。程小莹的写作围绕着他们的青春、革命、信仰和奋斗而展开。
程小莹总共用了三年时间完成《白纸红字》的创作,2018年《收获》杂志首发,2019年出版单行本后,获年度上海作协会员优秀作品奖。
作为一名党员和作家,通过这次专研党史、上海城市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他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信仰。一种和生命一起成长的初心使命,一种在不懈的奋斗中锤炼的坚定信仰。书中有个章节,名曰“一盏灯”。90年前,理想与信念点亮的“一盏灯”烛照着左翼作家们为了光明的中国勇往直前。
当2020年的4月,程小莹接到了关于张文宏的写作任务时,他再次感到“一盏灯”在新时代的光亮与热能。
写好张文宏的独特性和时代感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严峻时刻,在中国上海,张文宏医生站出来了,他说:“我是感染病学科的医生,我无法隐身于幕后,无法袖手观望。我要站到前台来,与大家交流,如何做好防护,阻断病毒的传播。”他的话语,大家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他的科学和暖心,他的敏捷与幽默,让他在全民抗疫的重大考验中有着特别的亲和力。
如何写好人人都熟悉的“网红张爸”?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有效的交流?作家程小莹如何打动医生张文宏?让处于紧要工作中的张文宏会心地认同?
2020年4月下旬,在有关方面的牵线下,程小莹和张文宏在上海作协首次相见。张文宏愿意接受采写,表示“只要不是拔高我”。程小莹心有灵犀地回答:“我恰恰就不想拔高你;我想做的是,在公众所知道的张文宏身上,探讨人物的独特性和时代感:一个人与一个城市的精神联络;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与这个时代的关系。”
内心细腻的作家程小莹没有拔高人物,而是说出了他解读张文宏的独特角度,他抓住了人物成长与时代发展,人物个性与城市精神的关系,他的这番入理入心的话,打动了张文宏,他与他建立了最初的共识与信任。
然而,疫情紧迫,生死攸关。张文宏奔忙在疫情防控救治病人的一线。直至六月,张文宏恢复了专家门诊,主动联系程小莹开始接受采访。他中肯地对他说:“程老师,我看你也是个老实人,不是那种虚头虚脑的,欢喜张扬来兮的那种人……”张文宏说的是老实话。他认可老实人,愿意与一个老实人一起来完成工作。这是他与他的情感联系。这样的心灵相通,可以越过所有的障碍。
张文宏带着他参加过专家组会议,查房,病例会诊,他用眼睛看,耳朵听,心里记。近距离地了解张文宏后,程小莹深深感受到他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他不光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更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基层共产党员,一个深怀仁心仁术的医生。当代社会需要劳动模范、工匠精神,也需要大学者、大专家、大医生。张文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时代人物,他自带光辉的形象,不需要我去拔高。我写作的时候,经常会想到另外一个共产党员——雷锋。他也是踏踏实实的老实人,同时又是时代的楷模。”
《张文宏医生》问世之后,获得来自各界的积极反响。充满挑战的写作获得了肯定,程小莹颇感欣慰,回想两部纪实作品的写作过程,他深感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升华:“这既是深刻的创作体验,也是激荡心灵的党课。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可以体现在千钧一发时,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这种职业精神,做医生的看好毛病,做教师的教好书育好人,做领导的做好示范引领,做作家的写好作品。大家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做最好的自己。作为一个作家,一名党员,写好文学作品,让读者了解发生在上海的革命故事,了解中国的时代人物,大家一起珍惜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人物小传】
程小莹,小说家。1956年7月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当工人。1989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工作,1997年入党。曾先后担任杂志编辑、副主编,上海作协党总支委员、刊物支部书记,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上海作协专业作家创作室主任。
作者:王雪瑛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