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音乐会。均为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今天,上海市民文化节再度以在全市开展“文化服务日”的独特方式开启新一年的精彩。经过八年积淀,其“365天不落幕的文化嘉年华”这一品牌形象已经深植上海2400万市民心中。统计数据显示,自2013年创办以来,上海市民文化节累计开展活动超过40万项,服务近两亿人次,实践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上海样本”。
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蒯大申看来,上海市民文化节最难能可贵的,是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办节机制上,它改变了以往政府办文化的格局,通过广发“英雄帖”,将原本分散的公共文化资源集聚在一个平台上发挥最大效应,让社会力量有了广泛参与的渠道,有效服务更广大的人群。与此同时,积极搭建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展示的平台,使百姓真正有机会站到了展示才艺的舞台中央。全社会动员,让文化渗透城市的角角落落,如今的上海,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伴随着文化获得感提升,市民对这座城市和所在社区的认同度、归属感也在攀升。
联动各方资源,使系统内“小循环”变为社会化“大循环”
公共文化建设难在基层,贵在基层,越到基层就越见功力,越见水平。在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设施人气不足、文化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等问题。2013年,上海首创市民文化节,将多元主体引入公共文化 “服务大军”。在这里,政府不再事事亲力亲为,做得更多的是 “资源整合”,发动全社会力量来办文化,促进基层设施软件升级。大门打开,源头活水滚滚而来,各种社会资源在这个平台上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使得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从系统内“小循环”发展到社会化“大循环”。
据统计,八年来,有逾千家社会主体先后承办、举办、参与、服务上海市民文化节各项活动。这之中,有国有院团、市文联等专业文化单位,也有各类民营机构、民间组织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平台上,市民也是文化资源的创造者。上海市民文化节迄今共举办60余项全民赛事,让一大批怀揣艺术梦想的市民走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登上高规格舞台。比如,群众舞蹈团队展示进入国际体操中心展演,少儿美术作品进入中华艺术宫展览,群众合唱团队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上海大舞台上高歌,音乐家庭展示进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而保利大剧院、上交音乐厅等都承载过市民的梦想,展示过鲜活动人的百姓故事……
▲中外家庭戏剧大赛。
一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办活动要到处找资源,办出来的活动市民也未必喜欢;现在资源送上门,办出来的活动更合市民“胃口”,真正做到了供需对接。
打通线上线下,全时全域覆盖更广泛服务人群
除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极大丰富,在服务方式上,上海也大胆创新,打破线下时间、空间限制,建立了资源互联互通的“文化上海云”,于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文化服务日”当天上线。这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标志着上海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中迈出了坚实一步。短短五年,“文化上海云”注册用户跃升至近740万,线上场馆数量近6000家,日均浏览量1500万。扫码抢票、手机“点单”、网上点评……新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段,吸引越来越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其中,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面和覆盖人群。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过于2020年,面对疫情,上海市民文化节没有失约,而是首次尝试“云上”启动。借助网络终端,人们穿梭时空感受红色文化,搭载新技术列车领略海派文化,在不同维度里体味江南文化。域精彩、云赛场、云剧场、云展厅、云讲堂、大美育、长三角、云市集,八大频道千余个优质内容不间断在线大联播。“云上文化服务日”当天,从10时到22时,1009万人次共赴这场春天约会。
事实上,活动“上云”,打破了线下场地规模的局限,其反复重播功能也大大延长了观看时效。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市民在线上找到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新方式。上海市民文化节顺应这一趋势,今年将继续推进数字化服务,做到在场与在线并举。今天,除了近千场文化活动将在全市各级文化场馆、商圈、园区、公园、广场展开,“云上文化服务日”也将同步上线,以“文化上海云”为主平台,联动全市16个区、各大专业院团、长三角等相关社会主体、机构,共同推出八大频道12小时大联播,以优质线上资源服务广大市民。“文化上海云”5.0版本也将同期升级上线,开启5G技术应用。
跨界、出圈,拓展公共文化新阵地新玩法
上海市民文化节八年的探索,带来的另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不断拓展文化的边界,开发了一批超越传统公共文化范畴的新阵地、新玩法。
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它并非专业的文化机构,但基于广阔的场地资源和广泛的受众基础,积极参与举办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活动,引入艺术展和各类文艺表演,使得各地铁站点成为上海市民游客感受艺术魅力的流动窗口。这些年来,仅位于人民广场地铁站内的上海地铁音乐角,举办的公益演出就超过100场。而伴随公共文化资源的注入,申城的公园、绿地、园区、商圈等也变成城市艺术客厅。大家纷纷感叹:“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精彩了。”
一批新玩法的加入,也让公共文化服务的体验更加丰富。比如,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杀”被引入2020上海市民文化节“全面奔小康”知识大赛城市探索活动中。当天,17支队伍、85名市民根据既有“剧本”,沉浸式体验小康人生路。不少参与者表示,这个活动让他们享受到了游戏的乐趣,也深刻感悟到个人生活变化是国家发展的缩影。
八年丰厚积淀,带来累累硕果。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市民文化节将再出发、再创新、再超越。
作者:李婷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