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动听的钢琴声,电子屏幕上映射出缤纷画面和绚烂光影,“彼岸3.0-俞湘君钢琴超媒体音乐会”今晚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演。作为现代音乐和交互媒体表达之间关联的探索者,“彼岸”团队延续此前“2.0”版的构想,在“3.0”版中将艺术装置与音乐会首次结合,更特意带来为听障儿童创作的《翳》,彰显上海本土艺术家在疫情期间的人文思考。
三位上海青年作曲家秦毅、徐志博、邵青的作品在音乐会上亮相,此外还有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经典作品《在风景中》、美籍俄裔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不朽之作《春之祭》。这些作品的呈现加入了电子音乐及交互媒体影像,力图用现代科技的介入,拓展钢琴的演奏方式与表现力。演出由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以及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合作举办,也是上海音乐厅2021年“乐无穷”音乐季的首场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开演前,上海音乐厅的南厅还设置了交互媒体装置“彼岸”。12个裸露的喇叭就像12颗声音“秧苗”,与十二平均律、十二色光谱、和声运动空间以及钢琴家的演奏影像变化对应,共同构成一个梦幻的多维声光空间。装置前的观众可以与演奏家一起在这片视听空间内进行“调色”“移位”“扭曲”,直至装置发出具有变化的声音效果,产生类似“听觉障碍”般的通感体验。本次演出之后,这一交互装置计划在未来于国内外各地进行巡回展出。
听觉与视觉交汇的“彼岸”
从穆索尔斯基悼念好友、画家哈特曼而创作的《图画展览会》,到德彪西以版画《神奈川冲浪里》为灵感而写的《大海》,不少近现代音乐都从视觉艺术中获得养分。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俞湘君和她的“彼岸”团队思考利用不断演进的美学理念和创作手法,创造出更符合当代人获取信息习惯的作品。
这次上演的邵青作品《诗画三帧》灵感源于诗歌绘画,电子音乐与钢琴音色进行对话,并在新媒体辅助下呈现出动态的视听美感。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项目”委约作品,徐志博的《际空之响》分为“光”“影”“象”三个部分,使用钢琴与交互电子音乐构成声音的叙事线索,和多种新媒体艺术元素发生碰撞。“我们希望通过运用影像、光线等视觉元素,让抽象的音乐和视觉进行对话,让人们忘记现实生活的规则和条框,感受到超越自我的彼岸世界。”这场音乐会的新媒体艺术总监达彦说。
音乐会还上演了两位近现代西方作曲家的作品。约翰·凯奇的不少音乐具有平易简洁的风格与可听性,包括这次呈现的《在风景中》。另一首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则是20世纪舞台史上的名作,俞湘君选择了作曲家本人改编的四手联弹版本,并利用施坦威旗下拥有高解析度自动演奏功能的钢琴“Spirio”,实现了自己同自己的“四手联弹”。同时,达彦利用交互媒体影像还原了钢琴家在录制时的影像,实现了现场演奏的“此时空”与被记录的“彼时空”的叠置与对话。
用音乐展现人文关怀的“彼岸”
从2019年上演的“彼岸2.0”到眼前的“彼岸3.0”,团队六位核心艺术家从线下面对面交流转向线上会议,疫情让“3.0”版的顺利产出备受考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意外收获。疫情期间,俞湘君接触到闵行区启英幼儿园的一批听障儿童,他们虽然安装了人工耳蜗,可以感知到外界的声音,但由于缺乏对声音感觉的培育,音乐在他们的世界里犹如最“前卫”的现代音乐,很难理解。俞湘君马上联系了作曲家秦毅,希望能以她丰富的音乐教育和普及经验来帮助孩子们。
通过多次教学实践,两位老师发现听障儿童有非常强的认知欲望,也有很大的潜力,可以通过一定训练帮他们建立起对听觉世界的常规认识。渐渐地,孩子们逐渐找到听觉的自信,从一开始抗拒音乐类的课程,到最后积极参与学习音乐欣赏和演唱,2020年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也让艺术家们在策划“彼岸3.0”时有了大胆的想法。
秦毅为听障儿童写了一首《翳》,作品为白居易的诗作《池上》谱上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旋律,并请钢琴家奏出有些“扭曲变形”的声音效果,以此模拟听障儿童最初听到音乐时的感受。今晚演出现场,随着旋律推进,音乐变得越来越纯美,几位听障儿童的演唱,将《池上》全曲引入高潮。达彦等艺术家设计的交互媒体,则采用了听障儿童与其他孩子绘制的图形。“我们希望这部作品能引导听众用心感知听障群体的感受,触发属于当今社会共通的‘联觉’体验。”俞湘君说。
摄影:张天明
作者:姜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