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艺术进京展出曾是潮流,如今北京的艺术家们也纷纷来到上海“晒”自己的创作成果。今天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揭幕的“京海观潮——水墨艺术展”,首次以“南北交流、艺术对话”的形式展出来自京沪两地两位艺术家范存刚、汤哲明的创作,引起美术界和文化界的关注。
“展览之所以取名‘京海观潮’,不仅是为了呈现南北艺术家笔下的各自精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以我们的作品为切入口,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海派艺术以及源远流长的南北文化交流。”汤哲明如是表达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他透露,京沪艺术交流互动由来已久。以海派艺术旗帜性人物吴昌硕为例,他的“暮年变法”在传统的文人泼墨大写意中,参以酣畅淋漓、郁勃阳刚的金石笔法,糅合进西洋红等鲜艳夺目色彩,强化视觉效果,最终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风格,深深影响了齐白石画风。
而如今,这样相互借鉴仍在继续。以本次展览为例,一眼望过去,光从作品很难辨别出哪位艺术家来自上海、哪位艺术家来自北京。比如,来自上海的汤哲明,其画作在吸收和借鉴了唐宋青绿工笔山水精髓之后又融入了自身对山水精神、意境的独特感悟。他的山水画中再现了几乎已失传的“界画”形式,并将古典界画题材与现代新意相融合,使其“复古”中亦体现出时代的“摩登”。界画起源自北方。
而来自北京的范存刚的画作,却彰显出海派韵味。其作品之妙,不仅在于书法的积淀,更源于对文人意趣的深入领悟。他始终以概括的语言、简约的笔墨描绘心灵的体验,因此笔下的花鸟世界无不删繁就简、极尽写意,充满灵性的跃然在纸上。
“对‘海派’的认识,切不可囿于传统绘画的画种流派观念,而应以更加兼容并包的视角去观照。”本次展览策展人那里认为,确切地说,“海派”是一批具有共同文化精神的艺术家的指代,这个概念所指向的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艺术趣味和开放求新的精神。海派诸家并不排斥借助西洋材料进行某些形式上的创新,而在根基上却仍立足传统,追溯艺术的本源,从传统的内部寻到了变化的动力。这种精神影响至今不绝,在范存刚与汤哲明两位当代画家身上仍可见其踪影。这两位艺术家,虽都以中国传统书画作为创作主体,却都在创作中推陈出新。
汤哲明横跨多个领域于美术史论、国画创作、艺术品市场等领域均有独到见解。作为一名专业的史论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画史画论的研究,以艺术评论鉴赏而知名。从早年著作《多元化的启导》,到近年的《国画之江南》等,其独到见解引起学界关注。作为一名理解传统、钻研传统并且具有高度实践精神的当代书画家,汤哲明义无反顾地选择山水画这一最为传统的门类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他醉心于两宋尤其是北宋山水画的厚重磅礴、包罗万象。从事山水画研究与创作30余载,不论是临摹两宋名画的锱铢必较,还是废画三千的千锤百炼,其谨慎的创作态度令人敬佩。终于,他用实践证明了“一个严谨的画史研究者也可以在最为地道的创作领域取得某种程度上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就。”
范存刚从事中国画创作四十余年,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所涉猎,目前以大写意花鸟为主,一是兴趣所致,再有就是花鸟画可以凝聚生命力量,给人们带来温暖、愉悦的情绪,对于观者来讲,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得到视觉经验的升华和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其画有三美:其一曰祥和——所画题材,颇具生活之温馨,时代之光彩,一如其人之真情与“阳光”也。其次曰大气——古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存刚云“自然是大美”。 得之自然,发之灵府,笔笔生发,因势利导,存其大象,留其精粹,布白充实开张,妙悟不全之全。其三曰纯正——继美写意,贵在纯正。纯正之写意,发端于文人,涵养乎诗书,本之东方哲理,驰骋整体思维,抒情写心,修持人品。
本次展览展出水墨书画作品50余组,涵盖了花鸟、山水乃至书法等主题,是南北两位艺术家近两年来的集大成之作。展厅中,他们基于各自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认识与理解,并结合多年的实践、创作与积淀,展现了笔下各自精彩且独特的花鸟世界与山水精神。
据久事美术馆馆长孙冬琳透露,作为久事美术馆群落中最先开放的场馆,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两年间已经为五位优秀的海派艺术家举办了个展。“‘海纳百川’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也是久事美术馆所弘扬的海派文化的气质所在。正如此次,我们首次以南北两位艺术家“对话”的形式组织呈现展览,是一种集大成者的创新与融合。”
作者:李婷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