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负责人今天下午在文艺会堂接受“一团一策”大考。过去的一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然而上海文艺工作者“比学赶超”热情不减,疫情压力下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作动力。
结果显示,2020年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80部。5月12日剧场开放,各院团下半年全力以赴抓优质剧目演出和巡演工作,坚决执行疫情防控工作对上座率30%、50%到75%的要求,积极克服困难,努力把受疫情影响的演出市场损失抢回来,半年时间里完成演出收入1.87亿元。
考核采用“自己说、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的模式,聚焦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围绕创作、演出、管理三大考核指标体系,对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进行年度工作盘点,邀请专家共商良策、共破难题。过去的一年,在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下,本市国有文艺院团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擦亮“上海文化”品牌。践行创作演出双轮驱动发展,持续深化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各院团以“艺”抗疫、共克时艰,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文艺宣传工作,传播人文关怀。
紧扣“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吹响重大文艺创作冲锋号
多部作品入选本市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9月23日,上海召开全市重点文艺创作推进会议,围绕全面小康和建党百年主题,发布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为上海重大主题创作全面进入冲刺阶段扣响“发令枪”。首批发布的39个重点项目中,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创作的戏剧舞台作品占12个。
各院团聚焦提升创作品质、打造舞台艺术精品的工作目标,积极求精、求新、求变,从细节处精心打磨,力求以“工匠精神”铸就一批有筋骨、有温度、有情怀的文艺精品,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歌剧《晨钟》、越剧现代戏《山海情深》、民乐现场《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等作品已完成首轮演出。其余作品均已进入挂图冲刺阶段,明确项目责任人,排定工作时间节点,推进有效、成果可期。
全力推进“百年百部”重点创作工程。10月底,文旅部正式发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上海11部作品入选,入选作品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沪剧《敦煌女儿》入选“百年百部”创作计划,交响乐《红旗颂》、话剧《商鞅》入选“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短篇弹词《手机又响了》、群舞《我们的田野》、二胡与钢琴《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交响乐《白求恩在晋察冀》、京剧《解放日》入选“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根据工作要求,市委宣传部与市文旅局已成立了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各院团按照项目验收时间和演出规划正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组织推出“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为营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文化氛围,各院团积极盘活家底,筛选红色经典剧目,将于2021年3-4月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以经典重述的方式鲜活地讲好中国故事,用艺术语汇传递上海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展演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将推出歌剧《江姐》、芭蕾舞剧《白毛女》、京剧《智取威虎山》、沪剧《芦荡火种》、音乐会《长征交响曲》等多部红色优秀经典作品。
“艺起前行”聚集创作新动能传播正能量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三中心、各院团及下属剧场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优化服务模式,展现“上海服务”精细化水平。2月起,市委宣传部在全市范围内发起“艺起前行”系列主题活动,各院团积极响应,在文艺战线谱写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时代强音,体现上海文艺工作者与人民息息相关、与时代坚持同行的精神品质。
文艺战线“艺起前行”,传播人文关怀。春节期间,各院团积极发动艺术家、演员创作多部抗击疫情主题文艺作品,评弹小作品《众志成城迎春归》等多个作品入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疫情防控”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参加市委宣传部发起的“抖擞精神云练功”短视频线上业务竞赛,组织演员在线切磋技艺,向观众展示练功成果,汇集短视频1.1万个,播放量近5400万次。
上海芭蕾舞团组织演员戴着口罩“停工不停功”,克服高耗氧练功困难,发出复工复练迎接演艺新春天的乐观信号,引发华为公司共鸣,推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短视频,“口罩芭蕾”精神被传播到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上海歌剧院发起“用音乐温暖世界——12小时特别直播”,携手全球十余个国家的知名乐团、剧院和百余位音乐家在线接力演出,传递携手抗疫信心,互联网观看量、收听量达到千万级。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推出《致敬英雄“艺”起前行——“星期戏曲广播会”》12小时全媒体特别直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礼赞抗疫英雄。
拓展线上文艺新阵地,探索演艺新模式。各院团在线下演出“空窗期”积极探索在线点播、直播等产业模式转型创新,探索演艺产品多渠道发布、多网格分发、多终端呈现,打通线上线下观演场景,构建演艺消费新业态,推出“云赏析”“云教学”“云美育”“云直播”等系列活动,培育青年观众。上海交响乐团于2020年1月率先开启云剧院,为广大交响乐爱好者提供免费在线音乐演出服务,获《纽约时报》点赞。各院团积极参加“演艺大世界”云剧场,先后推出10场在线演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组织下属京、昆、沪、越、淮、评弹六家院团,通过“演艺大世界”云剧场举办“东方之韵”戏曲展演周,连续5天先后推出6场直播活动,组织26位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得主和上海市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选者共同参与。6场直播活动在线观看总人数超200万。
助力“五五购物节”,礼赞劳动唱响青春。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提振消费信心强力释放消费需求的若干举措》的工作部署,满足五一假期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本市促进消费工作提供助力,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组织下属院团和剧场先后推出多场线上线下演出,让观众假期与好剧相伴、与经典相约。组织开展各类线下文化活动,推动各类文化活动与“五五购物节”有机结合,激活供给潜能,释放消费需求,奏响“上海文化”与“上海购物”品牌的双重奏。
上海京剧院推出《音韵——上海京剧院主题音乐会》,96岁高龄“鼓王”王玉璞与中青年演员同台亮相,向全市劳动者致敬。上海沪剧院先后举办《“劳动最光荣,致敬奋斗者”沪剧专场演出》《“以青春之名·艺起前行”五四青年节沪剧专场演出》等三场音乐会,向广大劳动者和青年人送上节日祝福。大剧院艺术中心下属院团携手上汽集团,在上海展览中心组织推出17台小型公益演出,以海派舞台艺术作品提升市民消费体验感,助力“上海购物”品牌建设。
破冰全国巡演,升温国内演出市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院团积极贯彻中央深改组“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改革要求,携海派舞台艺术精品在国内掀起巡演热潮,成为助力全国舞台复苏“第一梯队”。上海歌舞团《朱鹮》7月率先在江西“领飞”,成为国内首台巡演剧目;《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启全国17地巡演,年内完成118场巡演任务。上海杂技团《战上海》先后登陆抚州、广州,传递红色信仰。上海芭蕾舞团《茶花女》开启四省九市巡演。
上海越剧院携《红楼梦》《梁祝》等经典作品,于10月起赴长三角各省市巡演25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数据显示,2020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本市的35家剧场和演艺新空间共计吸引观众31.5万人次,票房收入3459.2万元,已基本恢复到上年度同期水平。
创作演出能级不断提升,持续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经过多年耕耘与打磨提升,多部代表上海特色与海派气质的舞台艺术精品在全国范围获得好评,入选文旅部多个重要项目名单及线上线下展演活动。市级展演活动与社会美育也取得进一步成效。
精品佳作亮相全国。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杂技剧《战上海》入选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同时入选“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沪剧《敦煌女儿》入选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越剧现代戏《山海情深》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民族歌剧《田汉》参与文旅部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活动。民乐现场《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入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于2021年4月赴京参演。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京剧院、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共同出品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贞观盛事》喜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本市展演精彩纷呈。2020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小型作品)活动围绕全面小康、建党百年等重大时间节点,聚焦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现实题材,结合抗疫主题进行相关创作,吸纳了一批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作品参演参评。展演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市各级各类文艺院团、院校的119个作品申报,总量比往年翻番。经专家评审,共评出12个优秀作品奖、22个作品奖、10位新人奖、3个组织奖。多个院团携新创剧目参与“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获良好社会反响。“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升格成为“2020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收到全国各省市申报的小剧场戏曲作品68部,涵盖25个剧种,筛选出12部作品在“演艺大世界”演出,已逐渐成为汇聚全国青年戏曲人才,形成小剧场戏曲创作演出的“硅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第六届上海国际喜剧节等活动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海派文化影响力。
加强社会美育。各院团持续开展公益演出和市民美育活动。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举办“建筑可阅读”亲子体验、沉浸演出、专题展览等,贴近观众群体,弘扬传统文化。上海昆剧团与携程联手打造“浦江兰韵”驻场演出,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上海越剧院与街道、企业合作开展共建活动,共筑文化高地。成功举办淮音艺术节,体现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宗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艺树计划”公益品牌日趋成熟。第二届“艺树计划”聚焦芭蕾艺术,推出芭蕾跨界主题系列讲座,创排上演首台沉浸式现代芭蕾《难说再见》,招募“芭蕾有你”工作坊等。这些高品质的公益活动均向市民免费开放,助力后疫情时代市民美育工作焕发全新活力。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各院团在开展创作、演出的同时,积极推进演出场馆设施的提升建设工作。上海音乐厅于9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市民网红打卡地。天蟾逸夫舞台已完成修缮,将推出开幕演出季。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于12月启动建设工作,将成为徐汇区又一文化新地标。上海大歌剧院作为浦东新区最早进入实质性复工复产的工地,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指导各文艺院团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指引,打造与“党的诞生地”地位相匹配的扛鼎之作,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作出新的贡献,书写新时代文艺创作新答卷。
作者:童薇菁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