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座城的“打开”方式很多,在惬意行走中“阅读”上海的特色建筑和马路,已成为当下不少市民的日常休闲选项。
与此同时,一批聚焦城市空间地情、解读海派文化的图书也陆续出版,如“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阅读南京路》等,梳理了多条特色文化路线,帮助读者跳出走马观花“一日游”打卡模式,在学者的个性化专业导赏下,领略城市的多面魅力。
沪上地标为经线、风云人物为纬线,交织出海派版图
“徐家汇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具规模与影响的西方文化传播源,也是海派文化的源头。今天的徐家汇则是上海的商业、时尚、文化中心之一。”城市史学者苏智良教授认为,徐家汇的历史俨然是浓缩版上海城市史。徐家汇的“徐”来自徐光启家族,“汇”来自吴淞江的支流法华泾、黄浦江的支流肇嘉浜和蒲汇塘三条河的交汇。
苏智良新著《中西邂逅徐家汇》,列入了上海通志馆主编、学林出版社推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采取“专业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方法,图文并茂讲述上海历史故事,目前已出版两辑共10种。丛书选取了人民广场、徐家汇、陆家嘴、新天地、静安寺等富有悠久历史与时尚元素的地标,展现了国际大都市的无限魅力。
《中西邂逅徐家汇》从徐家汇的由来说起,以著名地点为经线、风云人物为纬线,为读者描绘出内容丰富的徐家汇地图。苏智良对徐家汇的掌故如数家珍,以史家严谨、客观又不失温情的笔触讲述徐家汇的历史,既有上海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味道,又是学者视野中上海的传承,也期待成为游客的手边书。这套书走进百年名校徐汇中学,拉开《上海六千年》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进校园大幕。
从交通大学、徐汇中学,到观象台、藏书楼、印书馆,近代徐家汇也是诸多工艺、艺术乃至教育事业的发祥地,拯亡会、孤儿院、幼稚园、聋哑学堂的创办,中西文化、宗教、艺术的交流,在徐家汇展现出许多不同的面向。名人故居、优秀建筑、建筑经典、近代工艺、西洋绘画、学校教育等,亦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轶事与传说。“四百年前,明朝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在这一带从事农耕实验,著书立说。他学习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将中国在农学、天文学、数学、军事思想等领域的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徐光启逝世后归葬于肇嘉浜和法华浜二水汇合处的墓庐,此处也成为徐氏家族后裔的聚居之地。”苏智良以徐光启为例谈到,后人继承徐光启、利玛窦开创的西学东渐、中学西传的事业,大量科学、技术、文化、出版、印刷、电影、绘画、雕塑、慈善机构在此陆续兴建,徐家汇由此成为近代中国了解西学的窗口,汇通古今、融合中西的独特文化空间。
“《中西邂逅徐家汇》是由大学者解读徐家汇历史和海派文化的大众文化读物,读者能获得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情感体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奇认为,这套丛书融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尤其适合青少年的地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读者了解上海发展轨迹,从而更加热爱并珍惜和建设这座城市,在知行合一中寻根、育情、问道、铸魂。业内期待,市地方志办公室将携手沪上出版机构推出传承上海历史、讲好上海发展、传播上海精彩的好书,推动“行走中的阅读”不断延续。
漫步露天课堂,“城市考古队”挖掘建筑内涵
事实上,打开上海这本大书,众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建筑,积淀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与时代风貌。一处处独具美感的建筑空间,一栋栋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标,背后所展现的是上海乃至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进步史与创新史。如何进一步激活建筑遗产在当下的历史价值?
近期,从武康路到外滩,沪上陆家嘴读书会联合织城网络,策划了城市行走系列,推出“阅读外滩和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阅读上海近现代商业与娱乐建筑”“阅读老上海的大宅小院”等主题路线,带领市民探访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深入南京路的四大百货公司,阅读江阴路上的老宅。通过专业建筑师和学者带领参与者阅读建筑,深度理解优秀历史建筑对于城市文化的意义,把城市当作建筑的博物馆,使街区成为露天的小课堂,让参与者在行走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深度感受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当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在现今日常生活中被激活,建筑,就是历史与当下最好的连接。比如,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周慧琳等学者带领读者和市民探访南京路,从这片街区的辉煌历史开始,以研究的深度详细解读这片街区的历史地位和百年变迁,从建筑角度阅读这片街区的商业与娱乐“神话”。而另一条江阴路,则见证了跑马厅的兴盛和黄浦区花鸟市场的繁荣。街区中现代建筑与传统里弄交织,从海关俱乐部到护国禅寺,从曾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到江阴富商葛凤池的居所,从女子商业银行到文化电影公司……卧虎藏龙的江阴路街区看似一条狭窄的弄堂,狭缝中的建筑,反映的是城市发展潮流。
为了设计出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市民行走路线,主办方提前勘探现场,用一两个月收集资料、考证文献,力求徒步线路主题鲜明、故事有趣。“建筑可阅读”系列城市考古活动以“阅读”为题,同步导读建筑类书籍,如《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长夜的独行者》《阅读南京路》《开埠后的上海住宅》,结合实地探访,获得全新的城市体验。以《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为例,该书介绍了上海56处地标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
正如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所说:“你可以欣赏一栋好看的建筑,但它不一定能和你产生互动。能和你产生互动的,一定是容纳你感情与记忆的地方。”当越来越多建筑以历史积淀、人文美学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与亲近感,更多读者爱上上海、读懂上海。
作者:许旸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