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全的家乡咸肉、乔家栅的上海酱鸭、沈大成的血糯米八宝饭……这些“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上海人的味觉记忆,是许多人家年夜饭桌上的“常客”。过去要想吃到这么多美味,得跑好些个地方。如今,打开礼盒就能一次尝遍各家风味。
春节即将来临,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联手本市食品类非遗保护单位共同打造“上海老味道礼盒”,让人们“非遗过大年”。作为上海首届非遗食品购物节主推的重磅产品,该礼盒即日起在“非遗宝藏”淘宝店和非遗衍生品营销中心线上线下同步发售。
记者看到,“上海老味道礼盒”分为至尊版、尊享版、温馨版三款,汇聚了十余家老字号的拳头产品。其中,包括:万有全的家乡咸肉、老大同的香糟风肉、丁义兴的枫泾丁蹄、邵万生的泥螺皇、立丰的特级香肠、三林的碧色酱瓜、沈大成的血糯米八宝饭、乔家栅的上海酱鸭、老城隍庙的秋梨膏、龙华古寺的罗汉饼、杏花楼的鸡仔饼、闻万泰的宝塔菜、瀛泉的老上海酒酿等。礼盒包装由上海电视台STV台标设计者吕弘设计,以东方明珠、中华艺术宫、石库门、海派旗袍和咖啡具等充满元素为主视觉图像,色彩明快而不失雅致,构图丰满而不失灵动。
据上海市非遗协会秘书长曾红透露,共有40多个非遗食品类品牌送来了产品,最终他们选出十余个老味道做成礼盒。考虑的因素除了价格、保质期,还要兼顾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值得一提的是,最终选定的品牌产品中,20%是新非遗项目。比如,老城隍庙的“梨膏糖制作技艺”刚刚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我们不单单是卖产品,更重要的是推广海派生活方式。”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介绍,与其他地方的非遗相比,上海的非遗最具特色的是近代工商业文明遗存,它们与老百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渗透进几代人的衣食住行中。以此次礼盒集纳的品牌为例,杏花楼、邵万生、老大同、乔家栅等都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品尝这些非遗食品,不如说是一场乡情的召唤,是一种带着情思纵横时空的舌尖上的文化体验。”
“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主张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存鲜活地存在于当下生活,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衣食住行。“在上海,非遗生产性保护已推广多年,许多单位都探索出自己的生存发展路径,但基本上各做各的,礼盒的开发则将大家聚合在一起,集中力量干大事。”非遗保护专家王玮坦言,这样的尝试不仅将提升非遗的“自我造血”功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非遗赋能高品质生活的有益实践。
记者了解到,未来,根据不同的时令、消费人群,“老味道礼盒”将不断丰富产品系列,甚至与江浙沪皖携手,推出长三角礼盒,让非遗走出小圈层,在文化传承和市场拓展中获得双赢。此外,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将在春节后设立海派生活馆,打造非遗动态展示、推广平台。
图片: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
作者:李婷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