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影视从业者抵制抄袭剽窃者的联名信,让郭敬明和于正两位抄袭侵权者,在法院判决生效多年后,终于低头道歉;随后于正宣布退出综艺《我就是演员》的录制;院线不再排映郭敬明执导的《晴雅集》。至此,创作者和普通观众对于抄袭的抵制算是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不过,大众对于道歉似乎并不买账。面对法院判决,一个道歉迟到了15年,一个迟到了6年。这期间,两人低口碑、高流量的作品充斥大银幕和平台,在平台的助力下赚得盆满钵满,赢得一众资本青睐,让一众渴望变红的演员投来合作橄榄枝。而此前面对大众和其他编剧的抄袭批评,两人的嚣张发声言犹在耳。更不必说,近期在考量演员演技的综艺节目中,他们为流量开道、贩卖“成功学”的做派更引发众多争议,大有“骂声越响,收益更大”的恶劣趋势。
如今,“封杀”一两位抄袭者,恐怕并不能解决影视娱乐界眼下将“骂名”变现的畸形商业生态。我们要追问的是,谁在给予这些抄袭者一再“登堂入室”甚至“咸鱼翻身”的机会?
是部分为了博眼球的平台。他们瞅准观众对于抄袭者追捧流量艺人的恶感,先是上演一出专业评委对其的犀利抨击,成功挑起话题,猛戳观众“苦流量久矣”的痛点,从而带动网络热议。紧接着变脸,在节目中给予抄袭者代表流量和资本利益的“S卡”,通过诡辩,为“从零开始的进步”的流量新人大开绿灯,对“精益求精的雕琢”的资深演员反复挑剔,最终成就空有颜值的流量偶像顶着观众的骂声和嘲笑,上演所谓“顶峰相见”的荒唐场面。
是某些急于成名的青年艺人。他们自知凭硬实力无法获得名导垂青,也无法跻身优质作品冲击大银幕。与其潜心锤炼,不如向擅于炮制爆款的抄袭者投去橄榄枝,抓紧变现,提升自己所谓的“商业价值”。
更是一些非理性的粉丝。他们明知自己偶像合作的是抄袭者、拍摄的作品水准品质不高,但依旧“无脑”打出五星好评,甚至在社交网站为作品口碑“冲锋陷阵”,与普通观众展开激烈骂战。
于是,就有抄袭者参与的综艺拿下话题收视“双丰收”,实现线上线下票房收益双双“飘红”,甚至形成娱乐产业生产和消费的闭环,并将这个闭环越拉越大。
作者:黄启哲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