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枝,内蕴丰富,根基深厚,生机勃勃,光彩夺目。”翻开新近出版的“上海印象”系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提炼出上海的四个关键词“开放”“创新”“务实”“包容”——无论是绘画、戏曲、文学,还是建筑、服饰、饮食等,寻根溯源,异彩纷呈之表象背后,都有相对统一的特质,“一是开放,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二是创新,不囿陈规,领异标新;三是务实,面向社会,贴近大众;四是包容,云水襟怀,兼容并包。”
这些特质恰恰蕴含于沪上一个个独具美感的建筑空间、一处处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标。它们不是没有温度的钢筋水泥,而是处处积淀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彰显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承载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质,背后呈现的是这座“人民城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进步史、创新史。由此,“上海印象”不光是一套书,更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盛情邀约——请来这座城走走逛逛,沉浸式感受充满魅力的上海文化,聆听发生在黄浦江畔、苏州河滨的动人故事。
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老工厂蝶变凸显城市智慧
“上海印象”系列丛书分六册,《老建筑新格调》《老工厂新气象》《老画卷新风情》《老行当新风尚》《老味道新嚼头》《老旗袍新时髦》以海派文化不同维度为切口,多角度展现城市风貌,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如何全方位演绎城市精神?老建筑、老工厂、老味道、老旗袍、老行当、老画卷六大主题,一览上海地标建筑、工厂遗址、传世绘画、行当风俗、名媛旗袍、经典饮食。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读懂上海,建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窗口。丛书中《老建筑新格调》从上海千万幢石库门、公寓大楼和花园别墅中,遴选出代表性实例,如武康大楼、马勒别墅、田子坊等,赏析建筑的特色风貌,感受其背后文化厚度。在历史载体和观赏功能之外,生活实用、维护修缮等需求赋予老建筑新的使命,新的思想和新的风采。风格迥异、历久弥新的老建筑是历史留给上海的珍贵遗产,也是城市前进的时代印证。
从梧桐树下老洋房、老弄堂里石库门,到一处处名人故里、历史遗存,从昔日“工业锈带”变身今日“生活秀带”,老房子的蝶变背后,恰恰折射了这座人民城市的初心与智慧。
比如,上海老工业闻名遐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工厂新气象》聚焦30家老工业厂家,有历经改革转型而仍能破浪前行的造船厂,也有曾经辉煌而驻留在记忆中的化学厂,它们或沿苏州河开设,或在黄浦江两岸经营,是“上海制造”的亲历者,反映出上海沧桑巨变。如何让更多工业遗存释放空间活力与艺术魅力,成为文创产业新地标?
多个凝结工业历史、见证社会变迁的空间遗存,相继转型成为文化艺术空间,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也以崭新面貌成就了独特人文景观,撬动起城市活力。
以徐汇滨江原航空储油罐为例,内设废弃航空储油罐、消防水池及相关配套设施。经过转变后,工业遗产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艺术空间身份重现于公众视野,成为黄浦江西岸新的公共活动及艺术中心。形形色色的工业遗存,不仅赋予展馆值得追溯的“前世传奇”,也为市民制造了眼前一亮的惊喜。以文化艺术促进工业遗产蝶变转型重生,保留原有风貌,也促使其化身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城市能级提升。
多维度打开上海这本“大书”,礼赞她的初心与未来
熊月之评价,丛书所述内容,不是稍纵即逝的雪泥鸿爪,不是邈不可追的雁叫长空,而是流传至今的城市地标,常萦脑际的斑斓画图,那么明丽、鲜活、有味。“有些经典大厦、著名厂房,正矗立在黄浦江畔、苏州河滨,诉说昨日荣耀与今日辉煌;有些传世绘画、名媛旗袍,正展示在庄重典雅的博物馆里,永不褪色,绚烂如初;有些老行当、老风俗,则留存在老上海的记忆之中,一页页,一帧帧,构筑成老上海的珍稀记忆,叫人不思量,自难忘。”
于是,打开上海这本“大书”,仅仅看到一面,远远不够。人们会发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共产党人初心孕育、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国拥抱世界的前沿、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这里更是时时领风气之先、始终奋进新时代、立志创造新奇迹的城市,从不断刷新的上海高度、上海速度里,能读到中国的“高度”“速度”与“温度”。
无论是《老画卷新风情》赏析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刘海粟等30位海派书画大师的经典之作,《老行当新风尚》撷取吹糖人、小人书摊、梳头姨娘、老虎灶等30个老手艺、老行当,还是《老味道新嚼头》分享沪上30家老字号饭店酒家的美食体验,《老旗袍新时髦》选取30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近代女性,书写海派旗袍的华章,无不从各个角度挖掘丰富的上海文化资源。
这些故事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理应被尽可能多的人读到、听到、看到、体验到。于是,六大主题,179张明信片,二维码扫读、名主持解说、海派剪纸元素……“上海印象”不仅写在书里,更通过声音、视频、文创,感染着你。凝结了几代人记忆的精彩建筑故事、上海城市故事,打开了上海文化的记忆之门,飞入寻常百姓家,吸引更多人读懂上海、体验上海、爱上上海。
图片:出版方供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