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上,87岁高龄编剧徐棻和80后编剧导演李卓群都将携作品(分别为滇剧《马克白夫人》和京剧《鉴证》)亮相。两位“80后”戏曲人所激扬起的艺术创想,正是中华戏曲绵延千百年生生不息,在小剧场迸发传承发展新动能的最好印证。图为滇剧《马克白夫人》剧照。 (演出方供图)
最初瞄定白领青年、为戏曲拓宽受众渠道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经过六年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力辐射全国、推动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今天,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与本报共同主办的“2020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在上海长江剧场正式揭幕。
六年来,这一全国性平台共收到申报剧目231部,涉及近40个剧种,到今年展演结束,将上演共计19个剧种的56台剧目。可别小看了一场演出不过三五名演员、观众不过一两百人的小剧场,在这一平台所迸发出的戏曲创新创造能量与市场影响力,已然将全国各地的多个小剧种市场盘活,甚至走向国际舞台:小剧场实验戏曲《再生·缘》站上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的舞台;从首届戏曲节即参演的“老朋友”梨园戏不仅收获上海的铁杆观众,更与法国老牌剧院签下一连五年的演出合约;“新朋友”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则通过小剧场在韩国闯出一片天;而由上海昆剧团创排的《椅子》不仅在日本、俄罗斯、阿尔巴尼亚的重要戏剧节引发反响,也在去年进博会期间,在豫园作为文化交流项目在外国元首面前展示……
▲实验昆剧《椅子》(剧照)
“上海正形成小剧场戏曲创作演出‘硅谷’,以艺术观念推动创作实践,从而在全国戏曲人中产生极强的号召力,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甚至可以说,中华戏曲的活力和未来在小剧场。”
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告诉记者,也正因如此,平台得以在去年升级为国家级展演平台,“因其足以代表当代中国小剧场戏曲的最高水平”。驻扎在上海演艺大世界这个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演艺活力区的这个戏曲展演品牌,承载着中华戏曲文化大踏步探索前行,致力成为未来亚洲演艺之都的一块老字号、金字招牌。
是实践平台也是学术平台,助力青年起飞、中坚绽放
为小剧场戏曲搭建平台,上海不是第一个。然而成规模、重精品的展演特色与成体系的展演模式还是给崔伟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早在本世纪初,从话剧引入小剧场概念后,小剧场戏曲就有零星的演出,但不成规模。在创作概念上,还局限在小剧场就等于小空间的简单移植,没有充分张扬小剧场的人文精神和创造思考,因而留下印记的作品不多。”有别于将小剧场戏曲纳入戏剧节展演,或是放低门槛以展示为主的做法,2015年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就确立了“小而精”的展演模式:前期申报、主动委约进行创作扶持,中期提供专属演出场地组织专家观演,结束后再围绕具体剧目进行深入学术研讨。连续六年,专家用选戏评戏的高标准和青年观众买票观演的实际行动,呵护着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的艺术引领性——相比于“大戏改小”“折子搬家”的简单改造,更青睐以传统为魂魄,在思想与情感上真正走入当代的探索创新性作品。
这也令展演首度开幕,就凭借一系列剧种丰富、各有创新探索的剧目,在申城乃至全国戏曲界引发话题。2015年冬夜,梨园戏《御碑亭》谢幕时姜育恒的老歌《再回首》响起,让 “黑匣子”里看惯了先锋话剧的白领观众泪流满面。有800年历史的“活化石”与当代流行文化的碰撞竟毫不违和,更不必说剧中赋予《御碑亭》这出传统戏的现代意识与女性视角。这是梨园戏领军人物曾静萍第一次导戏,挑中的便是85后张婧婧的本子。一出场的惊艳,也奠定了此后每年梨园戏在展演平台亮相时一票难求的盛况。
▲梨园戏《御碑亭》(剧照)
敬畏传统的同时又释放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小剧场成青年戏曲人一飞冲天的平台。和张婧婧一样在此获益的还有80后导演李卓群和俞鳗文。前者自首届带来北京京剧院的《碾玉观音》后,时隔五年再携南京京剧团推出《鉴证》。五年间,她与名导郭宝昌合作推出过大剧场京剧《大宅门》,执导过大型桂剧《破阵曲》等,如今再回到小剧场的舞台,投入的精力不减反增。她把小剧场创作比作“高级手工定制”,每一个环节都要“精致再精致”。而从第一届参演剧目《夫的人》到去年一口气拿出“双生子”越剧《宴祭》和昆曲《桃花人面》,小剧场展演也一路见证从话剧一脚迈进昆曲世界的俞鳗文,一步步走向成熟,成为拥有鲜明个人特色的青年新锐导演。青年人喷涌的创作力与表达热情,让业界为戏曲未来感到振奋。
而另一边,展演平台亦不缺“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获奖名家的身影。如果说小剧场是年轻人挥洒艺术创想的“练兵场”,那么对拥有代表作和知名度的中坚力量来说,小剧场就是他们厚积薄发、张扬创想的“第二战场”。在这里,已故编剧王仁杰“尘封”20多年的《陈仲子》绽放出戏曲文人戏的别样光辉;在这里,70多岁的 “梅花奖” “文华奖”得主黄新德甘为年轻演员的“绿叶”;在这里,又将迎来耄耋之年的知名编剧徐棻的滇剧《马克白夫人》和川剧《桂英与王魁》……
助力青年起飞、中坚再绽放,小剧场所释放的能量远超大舞台。
涵养戏曲“双创”福地,让戏曲真正走向当代观众、走向世界
在呵护扶持戏曲人才之余,对基层剧团和小剧种走向大市场,展演平台更是当之无愧的福地。对很多偏安一隅的基层剧团和小剧种来说,来上海“闯码头”是梦想,但要集结全团力量带一台大戏,成本太高、代价太大。但有了梨园戏借由展演平台成功实现来沪“年年见”的探索在先,不少剧团剧种都跃跃欲试。可以说,用好小剧场这根杠杆,小剧种也能以上海为支点,撬动全国市场。
同为福建戏曲“活化石”,自梨园戏后再次让申城资深观众惊艳的是去年的高甲戏《阿搭嫂》。坐在观众席的,不只有一批爱戏的年轻白领观众,更有慕名而来的京昆名角,电影导演郑大圣更是赞叹:“牛得一塌糊涂!”没等卸妆走出剧场,该剧主演、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吴晶晶就接到香港西九戏曲中心的演出邀约和一家电影公司排片邀约,由此发出感慨:“这一趟太值了!”
▲高甲戏《阿搭嫂》让申城资深观众惊艳(剧照)
而中国剧协的加入,不仅叫响了展演平台的“国字号”招牌,更切实推动这一平台上的剧目走向世界。这其中,上海昆剧团根据法国剧作家尤内斯库同名经典作品改编的《椅子》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从日本铃木忠志亚洲导演戏剧节萌发孵化,到展演平台成熟,再到此后亮相俄罗斯和阿尔巴尼亚,其足迹远超近年新创的戏曲作品。作为欧洲知名的艺术节,阿尔巴尼亚戏剧节组委会甚至主动要求将《椅子》作为开幕演出。
获得如此礼遇,源自于作品的艺术品质,也因“小剧场戏曲”标签所代表的轻杠杆市场属性和所蕴含的当代人文精神。崔伟介绍,过去向海外艺术节推介中国大型舞台作品,由于体量大、涉及人员多,无论从成本还是市场考量,跟国外对接都有困难。而推介戏曲的传统戏折子戏,又很难体现当代戏曲人的创造力与活力。以传统为元素,从观念和情感都以当代人视角进行转化和创新的小剧场戏曲,更为国际市场所接受。
推送优质剧目走向当代观众、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办节思路和驻场专属剧场演出产生的集聚效应,也在各地被参考借鉴,形成小剧场戏曲的市场溢出效应。连续三年来沪参与展演的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受长江剧场启发,计划在安庆人流最大的地方设立专属戏曲小剧场演出的场地。而作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合作伙伴,香港西九戏曲中心也于2017年起举办小剧场戏曲展演,上海的展演更成为其引进剧目的重要平台。
正如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所说:“中国戏曲小剧场展演任重道远。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底蕴,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以优秀作品回答时代课题,立足上海、联动长三角、面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展示当代戏曲人的新风采,律动出中国戏曲的新活力。”
作者:黄启哲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