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诞生于今年疫情背景下的“上海民营出品”,昨天起集体亮相江苏舞台——“2020上海优秀民营院团获奖剧目赴长三角宣传推广系列活动”拉开帷幕。近年来,上海民营院团的作品频频走进长三角,如上戏剧艺社话剧《生命行歌》、上海现代人剧社的悬疑剧等既叫好又叫座。在这些舞台作品之外,上海民营院团“各显神通”的生存发展模式,也引起了江苏演艺行业同行的极大兴趣。
“上海和南京平均五到十分钟就有一班高铁,演艺市场的范围扩大了,艺术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了,未来,观众会越来越多地突破固有的文化消费范围,趋向高质量的舞台演出产品。”南京保利大剧院副总经理尧雷说。
江苏太仓大剧院经理马敏辉说,上海民营院团的作品题材丰富,这几年涌现了一批艺术精湛的佳作。长三角地区的好戏要常来常往,民营院团更要加强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强强联手,共谋创新发展。
用作品说话,才能在演艺行业中获得话语权
在演出行业遭受冲击的2020年,上海民营院团始终坚持原创,步履不停。一批上海民营院团的骨干团队,变压力为动力,“练内功”“增实力”,应对市场挑战,不断提升和突破自我。
“疫情面前,民营院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们不‘等’,我们不‘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一年,文慧沪剧院全新创排了沪剧《早春》,团长王慧莉介绍,这部龙华英烈红色题材作品,将创作的目光投向了年轻的革命烈士柔石,前不久,该剧代表上海民营院团唯一入选了上海迎接建党100周年首批39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
上海安可艺术团的创作也始终着眼于主旋律题材,此次亮相长三角展演的话剧《绝境》是该团2015年抗战话剧《阿拉是中国人》的姐妹篇。该剧以小人物抗战为切入点,大胆采用悬疑剧的方式,还将京剧经典“三岔口”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话剧舞台表演中,颇具观赏性。作为“四史”学习教育故事题材,《绝境》亮相“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量已经超过十万。
“创作,是文艺院团的立身之本;拿作品说话,才能在演艺行业中获得话语权。”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张余说。近年来,注重创作,立足市场,面向基层,上海民营院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上海民营剧团全年演出场次超过1.6万场(每场按照70分钟以上累计),场次占比接近上海整体市场的“半壁江山”。
打造多支有绝活、有情怀的演艺生力军
据悉,全市近400家剧团艺术门类多样,在某些领域甚至填补了国有院团的空白。在上海良好的演出市场生态环境中,国有院团与民营院团基本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创演格局。
“不少上海民营院团稳步进入了成熟期,打造出一支又一支有绝活、有情怀的演艺生力军。”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介绍说,很多上海民营院团定位越来越清晰——他们将创作视为强化生存基础的途径,立足自身实际量力而行,建立“投入-演出-回报-再投入-创作-演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上海现代人剧社多年依托“场团合一”模式,以悬疑剧场或演艺新空间为主,拿出不少口碑与票房俱佳之作。2013年落户上海的“上海开心麻花”堪称是民营院团中票房的佼佼者。短短数年已经达到演出收入的“高效益”,去年达到7000万元以上。
“昆曲王子”张军多年致力于昆曲的振兴和繁荣。今年他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创排新编昆曲《玉簪记·琴挑》,探索多元化的艺术呈现和传播方式。令众人刮目相看的抗疫沪剧《玉兰花开》由新东苑沪剧团体演职人员在团长兼主演沈慧琴的带领下,深入到抗疫第一线体验生活,把生死攸关的动人事迹搬上舞台,深受好评。
上海民营院团注重传承弘扬本地剧种,有数十家沪剧团活跃在演出市场。上海勤苑沪剧团便是其中一员,连续创演了一系列现实题材的优秀沪剧原创作品:《银杏树下》《51把钥匙》《亲人》等剧作都获得优秀剧目奖,深入基层,抚慰民心,每年演出多达几百场。此外,上艺剧社今年创排的滑稽戏《悬空八只脚》,被很多专家评价为“接地气”,在“笑痛了肚皮”的欢笑声中聚焦热点,写出了围绕加装电梯这一民生项目的种种真情和暖意。
剧照由各民营院团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