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画坛“老法师”李向阳正于鸿美术馆举办的展览“默见——隔离期笔记”引发关注。
这其实是一个极为私人化的展览——李向阳用画笔和文字记下因疫情而至的隔离期的“笔记”,又将这些“笔记”在展览中排了一出七幕剧。最终这些不同形式的作品化为一种通感,唤起人们在那段特殊时期所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在业内看来,这个展览的最大价值其实在于作品承载的心灵之流淌,那是一种本真的感知,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而饱满的真情实感,正可谓艺术最重要的品格。
李向阳《封城》,纸上油彩
李向阳《复工》,纸上油彩
“疫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好像只能做一件事,看手机。在手机里寻消息,在手机里窥世界。焦虑、恐惧、哀默,日复一日,或许从没有过如此真切,如此漫长的痛楚,我试图将它们记录下来。”
就这样,李向阳开始了在疫情期间的即兴创作,从武汉封城那天开始画起,慢慢地,汇成此次展出的7组162件。其中包括水墨、油画、速写、文字,也不乏颇有些当代属性的拼贴、影像和观念作品。它们大多尺幅、体量很小,用的也都是最便捷、顺手的材料,有的寥寥数笔,几分钟就画好了。
对于这些作品,他更愿意用“记录”来形容,“它们都是我在疫情发生以来,随着心跳一件一件完成的。”
李向阳《空城记》系列,纸上碳棒
拿起小小的卡纸,李向阳以速写的方式画下空城的大街小巷,有南京路步行街、外滩、武康大楼、南浦大桥等地标,也有自家的小区、家门前的路口。
医护人员脸上被口罩勒出的道道血痕,李向阳坦言戳到了自己的痛点、泪点。他又画下“哭花”系列肖像,用画笔定格这样的感动。
李向阳《哭花》系列,纸上油彩
李向阳《哭花》系列,纸上油彩
染了墨色的口罩与宣纸互相作用,促成了整整一面墙的小型水墨作品,这是《口罩》系列。深深浅浅的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在纸的肌理上任意行走,似方寸间的惊涛骇浪、层峦叠嶂,又似密集的雨点飞溅,有些还带上了浮雕的凹凸质感。
李向阳以小诗在一旁为作品书下注解:“它不过巴掌大小/却遮蔽了天日/凝滞了空气/叫停了时间/裹挟了风雨……”
李向阳《口罩》系列,纸本水墨
因疫情而宅在家中的日子里,年过六旬的李向阳笑言“厉害了,我的我”——他不仅学会了做“美篇”(一款图文编辑工具),还学会了点外卖,烟酒糖茶,菜蔬瓜果,盼望快递小哥的电话一响,就可以下楼透口气,舒展一下打结的经络。
这样的经历甚至给了他创作的奇思妙想——他收集了形形色色的快递包装,将它们撕扯、拼贴,完成了《小哥》系列装置艺术,也成就了另一种意义上对于逆行者的祝福。
李向阳《小哥》系列,综合材料
一幅小画,一句随感。宅家日常中的诗意与暖意,李向阳用一组《宅春》不经意地传递着。
李向阳《宅春》系列,纸上油彩
想起《菜根谭》,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就这样了。
李向阳《宅春》系列,纸上油彩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
展览的最后一幕“戏”,回到了人们熟悉的那个李向阳。
一组名为《祈福》的油画,安静至极,延续的是李向阳最近一两年略带抽象的艺术风格,似乎又更加简洁、纯粹。他坦言在进一步为自己的艺术做减法。“在表现真实的内心面前,那些所谓的技法、流派、主义都是多余的。仿佛又回到我最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说不要画多,就画三笔,一笔是天,一笔是地,一笔是物。现在我甚至连物也不要了,物都是人为的。”
李向阳《祈福》系列,布面丙烯
李向阳《祈福》系列,布面丙烯
作者:范昕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