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血液,是加油,是充电器,要多读书。我学的是理工科,但是我从事的是文科的教育,我看了很多书,打下了文科方面的基础,知识面比较广。以前每次研究生面试都有一个题目是你喜欢看书吗?有个研究生答不上来,面试很难通过。”一生受益于教育、几十年与教育事业打交道,今年80岁高龄的教育名家、上海大学原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昨天亮相大夏读书会·丽宝系列讲座,以“从农家孩子到大学校长”为主题,与来自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文来实验学校、航华第一小学、华漕中学的学子们分享人生求学经历。
浓缩他教育理念与求知心得的《杨德广八十自述自评》《杨德广八十评述评论》前不久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德广教育文选》第四卷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如果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那我会列出三大法宝——精神和信仰;要勤奋好学;要有抗干扰能力。“有梦想就有追求,就有动力。我的四个梦,读书梦、图强梦、教育梦、慈善梦,伴随我活成了明白人。”
杨德广还记得,自己读进去的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夸张地讲,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时初中读书,我就每天锻炼身体,因为身体底子不好。有时早上起不来,凌晨三四点好不容易被子捂暖了,六点钟起床铃响了,真想再睡一会儿,但想想规定好自己一定要起来锻炼身体,怎么办?想想保尔·柯察金,他在零下二三度的环境战天斗地,修公路修铁路,给我很大鼓舞,人家那么冷都不怕,我这点算什么。于是,坚持锻炼了11年,中学六年,大学五年,除了下雨下雪,每天坚持。好书对人的激励是无穷的。”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本就彼此交融。杨德广尤其看重的学习品质是,要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身心健康的人。他鼓励学生们不畏困难,敢闯敢拼搏,勇往直前,要“立志、惜时、勤奋”。学习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他追忆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和同学们憋了一股子气,要学知识练本领,“看到国家一穷二白,就有种迫切要改变现状的动力,学知识,练本领。现在有些大学生,考研究生,并不清楚毕业以后要干什么,得过且过。但还是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一起出力把国家建设好。”
而教育不光来自校园,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杨德广还记得,以前农村苦,要上山砍柴,“有一次我把镰刀掉到池塘里,冬天家里只有一把镰刀,不捞出来家里砍柴就没有刀了,我把全身衣服脱掉钻到池塘里捞起来;上山敲小石子经常把手指头敲破,鲜血直流;挖野菜,好几次把棉背心丢到山上了,到家以后发现衣服没了,再回到山底下把棉衣找回来……这种苦难的生活没有击垮我们,反而培育出越挫越勇的责任心。父母亲言传身教,勤俭、和善、自强、有为,一直浸润在我们的教育底色里。”
自1965年工作以来,杨德广历任十余个工作岗位,“有所作为,是我工作乃至活着的最大动力。”对于校长身份,他亦怀着谦卑心,杨德广一直热衷慈善,甚至卖掉住房来资助贫困学生,多次将书稿费用来做公益事业,被大家称为“平民校长”“慈善校长”“绿化校长”。他有个习惯,每回外出讲课所得,必在本上记下金额。上世纪80年代迄今,他受邀到校外讲课2000余场,讲课费从几十元涨到几百乃至几千元。但他早就想好要捐,“因为这笔钱不完全属于我个人。平心而论,有些外出讲课、写书、著文章,占用过工作时间。人是社会的人。没有工人农民,我哪有吃穿?没有老师,我哪来知识?没有学生,我又怎么成得了教师,当得了校长?”
讲座现场,不少学子纷纷表示,这位前辈身上散发的生活热情和对教育的干劲令人感佩,也激励着他们坚持责任与使命、努力做人成才。
据悉,该讲座由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丽宝乐园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闵行区新虹街道党工委、上海城市动漫主办。活动现场,《杨德广八十自述自选》《杨德广八十评述评论》赠送给各学校代表。
作者:许旸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