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国际政坛涌动着怎样的暗流?中美两国首脑在得知战争消息后有何不同的反应和应对?作家魏巍那篇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型是谁?
70年硝烟散去,历史不可忘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特别制作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正在热播。该片以真实纪录影像、当事人采访、珍贵档案和史料为素材,全景式还原了抗美援朝的全部历程。
纪录片中,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全球风云到国内局势,从全局视野到历史细部的回眸,从气吞山河的壮烈战事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历史的逻辑、历史的厚重、历史的温度,兼而有之。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犹如一部影像版的历史教科书,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始末条分缕析,让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在史实中读懂70年前那场正义之战的伟大意义。
档案“说话”当事人亲述
以正确史观帮助人们“在历史中看见历史”
1950年6月25日,相隔万里的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几乎同时收到了一份特急报告,得知了同一个消息:朝鲜战争爆发。这是纪录片第一集《不期而至》的开头。按历史纪录片的常态,用部分情景再现那段历史内幕,是习见的制作手法。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绕开“演绎”的情景再现,充分利用拍摄素材和制作团队挖掘来的大量珍贵影像、文物、档案,对历史进行忠实地呈现。
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中美两国,分别激荡起怎样的风雷?
纪录片用首次披露的画面佐证那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70年前的6月初,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确定了中心任务:以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次全会与随后召开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为人民解放军确立了新任务:准备解放全部国土,完成统一祖国大业。泛黄的文件还显示:中央军委决定1950年下半年复员150万人民解放军回乡参加生产。经高清技术修复后,这些历史画面自己会“说话”——1950年的中国,刚从百余年的动荡不安中解脱,中国人民渴求和平的环境,祈愿祖国统一,希望集中精力投身国家建设。
太平洋另一边,6月27日,第一批美国作战飞机飞临朝鲜上空;同时,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陈述完史实后,纪录片对准历史的见证人,以他们的口述来还原事件背后的动因。时任美军第五战史分遣队指挥官贝文·亚历山大亲述:“朝鲜战争开始前,麦克阿瑟就制定了一份备忘录交给美国政府,交给总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及其他部队。他表示,我们应该保护台湾,这是绝对有必要的,否则它就会被共产党接管……”这番陈述让历史的逻辑清晰可见——美国从武装干涉朝鲜内战一开始,就将朝鲜问题与中国的主权尊严连到了一起。
在忠于历史的讲述中,纪录片用少见的20集篇幅复盘了抗美援朝的全部历程。前十集基本以时间线索为序。第一至三集着重讲述志愿军入朝作战前的历史脉络,包括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的国际背景;美侵略军悍然越过三八线,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第四至第十集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五次战役。后十集分别从后勤部队、人民空军、反细菌战、坑道作战、上甘岭战役、优待战俘、停战谈判、国内支持、胜利归来、致敬英烈等角度回顾战争中的细部。纪录片的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能以正确的史观帮助人们“在历史中看见历史”。
怀揣做文献片的情怀
反映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呈现的是历史大事件,是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是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赢得的正义之战。鉴史者,需要创作者怀揣做文献片的情怀。
同时,该片也穿插了许多个体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为观众铺开志愿军英模、战斗集体可歌可泣的英雄长卷。
第42军先头部队开始夜渡鸭绿江后,迅速向长津湖地区集结。迈出国门,回望家园,年轻战士身上虽没有中国字样的标识,连帽徽都得抹下,但他们肩负的是祖国人民“捍卫和平、保家卫国”的重托。纪录片用细腻如故事片一般的笔触记录了他们跨过国境线时的回眸。时任第39军第116师山炮营3连连长黄云腾在片中回忆:“谁都明白离开这个家,不知道多少天能回来。我们迈的步很沉重,沉重什么,就叫责任重大。”
纪录片更以抢救式采访还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诞生。时任炮1师第26团第5连指导员麻扶摇在誓师大会后写下“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新华社记者采访了麻扶摇,觉得诗歌写得很好,并提出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随后,这篇战地通讯发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著名音乐家周巍峙看到出征诗后,用半小时谱出了曲子。这首歌唱遍全军、传遍全国、传唱至今,成为几代中国人心中不灭的记忆符号。
制作团队将历史的褶皱掰开,为观众呈现了许多英雄儿女舍生忘死的点滴。临危受命的第13兵团司令员邓华在接到北上命令后,给即将分娩的妻子留言,“瓦罐难免井上碎,将军难免阵上亡”。
最惨烈的松骨峰阻击战,志愿军第38军第335团1营3连与四次冲锋未果、急红了眼的美军展开搏杀,整整8小时,3连120人扛过了美军32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一波又一波集团冲锋,最后只剩7名战士,但阵地依然在他们手中。时任第38军第112师第335团团长范天恩告诉观众:“打完了仗,掩埋自己的同志,不能和敌人埋在一块儿,但连分开敌人的尸体都不行,抠都抠不开。”这便是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
炊事班长从战场上缴获“可以蒸馒头的布”,其实是美陆军第7师第31步兵团的北极熊团旗。这一珍贵的战利品、国家一级文物,标志着我军军史上第一次对美军一个成建制的团进行歼灭。树起丰碑的同时,纪录片亦将镜头摇向处处埋忠骨的青山。今天,长津湖烈士陵园安葬着986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刚刚播出过半,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已感染了荧屏前的无数观众。以史实服人、以细节动人,这恰是纪录片的力量。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