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是个问题,问题不是吃饭,不是吃饭问题……”
由常州市滑稽剧团创排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昨晚亮相上海大剧院,主角“陈奂生”一开场就用一段喃喃自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作为“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首部亮相的外地剧目,这部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台作品,在两个小时里通过亦庄亦谐的方式试图厘清农村与土地、土地与粮食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让人们看到了剧种发展的更多可能。
延续原著人物的性格逻辑,创作全新的故事
“陈奂生”的原型出自常州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虽说是虚构出来的农民形象,但在40年前,他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考虑到小说中“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等故事与当下观众的脱节,《陈奂生的吃饭问题》选择聚焦其“漏斗户”这一形象,延续原著人物的性格逻辑和特征,创作全新的故事,以此表现改革开放40余年间中国农民的命运变迁。
该剧以晚年的陈奂生切入,选取上世纪70年代到2018年间的五个时间段,讲述他和他的三个子女在不同时期围绕土地、粮食、吃饭问题所发生的令人捧腹又心酸的故事:陈奂生的妻子傻妹好不容易吃上了饭,却因为这碗饭而撑死了;当年迈的陈奂生不再为了吃喝而犯愁的时候,却被诊断出了食道癌……
当以幽默著称的滑稽戏遇上略显沉重的现实主义,如何显得不突兀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以往滑稽戏题材很少触及此类民生问题,就怕喜剧效果出不来。”编剧之一张军说,虽然在创作初期有着颇多担心,但他们想方设法通过情节冲突以营造“笑果”。而无论笑与泪,中心主题都是农民对土地的关切。
主演两个小时不下台,每场演完都大汗淋漓
舞台上,苏南农村民居剪影、散落的农具物件以及简单的桌椅摆设,犹如一幅乡村生活风俗画。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出里,“陈奂生”的扮演者张怡没有片刻下台,他从角色的青年时期一口气演到78岁,而剧目轮回的设定也全凭演员对形体和嗓音的控制。“‘陈奂生’是我从艺以来挑战最大的角色,遇上他是我的幸运。”张怡说,每场演完之后他都大汗淋漓,除了把握好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最大的难度就是要演出陈奂生对底线、对土地的坚持——面对傻妹死前的托付,面对老吴同志对自己生活的关心,儿子陈两贪污的200万公款,外表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陈奂生如何展现中国农民身上可贵朴实的精神特质。
而除了演员的身份外,作为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的张怡还肩负着剧团的生存大计。他直言,在《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前,剧团经历了长达近20年的瓶颈期,面临过工资都不发出来的困境。“我曾经预计过,要是没有这部戏,剧团最多再撑一年半。”
为了自救,剧团也曾积极地“跑码头”、争取演出机会,然而张怡彼时心中也有顾虑:“如果一家艺术院团仅为了生存而表演,那么路只会越来越窄。”这时,《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本子出现了,独特的题材和生动的人物让他看到迎来转机的机会。全团上下26个演职员工倾全力投入到创作中,有人甚至身兼多职,最终诞生了这部对剧团而言里程碑式的作品。截至目前,该剧演出近百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重大奖项。
“经常有人说‘一部戏救活一家团’,我想我们遇到了。”张怡说,《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成功赋予了剧团继续探索的自信,未来,他们将挖掘滑稽戏的更多表达可能。
作者:王筱丽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