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来了!作为挪威历史上,乃至人类艺术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蒙克的创作不仅在欧洲,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那幅画中人捂着耳朵惊恐失色的《呐喊》。
9月25日起,“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及油画展”将登陆上海久事美术馆。展览将在“生命”“爱”“忧虑”“呐喊”“故乡”等五个主题板块中展出从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画创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原创绘画作品总计53件,创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其中包括珍贵的1895年石版画、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呐喊》。这也是《呐喊》主题作品本世纪首次来访。
这些展品均来自挪威著名的冈德森收藏,这个家族曾与蒙克本人有着密切的交情。
此次展览是继2019年大英博物馆“爱与焦虑”爱德华·蒙克特展之后,规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创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
《生病的孩子 I》
三色石版印刷于宣纸
1896
蒙克在巴黎的克洛制作
《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
黑色石版印刷于白色陶瓷纸
1895
蒙克在柏林的拉塞利制作
在历经疫情的这个特别时刻呈现蒙克的作品显得意味深长。蒙克可以说是在重重磨难中以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最终寻找到曙光的典型。
“展览名称中的‘呐喊’是蒙克的标志,但我们认为‘回响’比‘呐喊’更重要。我们希望这些作品能够重新激起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马真正说。
蒙克的一生饱受亲人离世、自身糟糕的健康及精神状况、坎坷情感经历的折磨,因而他的作品往往着重表现内在的情感,简化主题对象表面及形式的刻画,最终使作品的内在精神超越视觉外形,其精神力与表现力都直指观者的内心与灵魂,从而挖掘所描绘主题的永恒品质。
从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到柏林与巴黎,从奥斯高特兰到斯德哥尔摩与布拉格,蒙克在长达超过60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这其中,油画及版画无疑是最为重要且出彩的部分。他通过不断地创作与实验,保持自己炙热的情感与执着的追求。通过其惊人的天赋与超强的创造力,用原本从未接触或经过严格培训的版画创作,完成了艺术生涯一次令人不可思议的“逆袭”。一生未婚的爱德华·蒙克把自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比作婚姻,而作品都是他的孩子们。通过这些作品,他记录着病痛、死亡、失去与焦虑;同时也歌颂生命、爱与自然。
《呐喊》
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红、橙、蓝、绿)
1895
蒙克在柏林的利博曼制作
《忧虑》
双色石版印刷
1896
蒙克在巴黎的克洛制作
蒙克的版画创作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力显著。版画不但帮助蒙克打开了欧洲艺术市场的大门,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声望,更是逐渐成为其创作的核心。
展览的前四个板块展现的主要是蒙克的版画,不少都颇具代表性。此次展出的黑色石版印刷《呐喊》,是蒙克唯一亲自手工上色的,地位仅次于4幅全色彩油画《呐喊》。蒙克个人制作的唯一一件版画自画像以及他另一幅世界名画《忧虑》的石版画都来了。一幅木刻的《吻》,木纹与画面已然融为一体,据说克里姆特的名画《吻》也曾从中汲取灵感。
第五个板块“故乡”则以蒙克的油画为主。马真正说:“晚年的蒙克,结束漂泊回到故乡,身体状况也有了好转,他画了一批描绘当地人文景观的油画,此次我们在展览中就能看到。”
同时,观众将通过一系列文献及影像资料、新媒体互动等形式,在展出作品之外,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的故事与创作。
《海滩上的两个男孩》
布面油画
1911
《雪地中扭曲的树干》
布面油画
1923
这是上海久事美术馆开馆两年以来第一次主办海外经典艺术展,以此为契机,馆内的展陈条件、安保措施等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据悉,加强并提升国际间文化艺术间的交流,未来将成为该馆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引进优质的国际大师展览,丰富美术馆的展览内容,完善美术馆的展览结构,让上海市民“足不出沪”也可以领略世界顶级艺术大师的作品。
围绕此次蒙克展览,馆方将策划组织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让观众在观展之余还能得到更多的艺术体验与收获。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月3日。
《桥上的女孩》
四色木刻结合锌版印刷技术于横纹纸
1918
蒙克与尼尔森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印制
《岸边的两个女人》
四色木刻印刷于日本纸,手工于画面海角处上绿色油墨
1898
蒙克亲自印制
作者:范昕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