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发稿时,电影《八佰》已取得了21.6亿的票房。
电影塑造的普通士兵群像让人动容。其中,由郑恺饰演的英烈陈树生为破敌人钢板阵,混身绑满手榴弹纵身一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镜头,是电影最大的泪点之一。
据悉,陈树生是有历史原型的。
陈树生(1916—1937),湖北利川人。
1937年8月淞沪爆发战争,在四行仓库的保卫战中,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作炸药包,跃下日军的钢板阵,年仅21岁,而郑恺饰演这个角色时32岁,比原型人物大11岁。
值得一提的事,陈树生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我们无从知晓他的模样,有的只有那八字遗言。
80多年前,整个上海苏州河北岸还未沦陷的阵地只剩四行仓库,这是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家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有着坚硬的混凝土外壁,就算是轻型坦克炮弹也难以攻破,就是这成了壮士们最后驻守的要塞。河北岸阴暗的四行仓库里,谢晋元对战士们说:“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这个仓库就是我们四百多人的坟墓。“
10月26日晚,谢晋元问战士们,有没有想留给自己家人的话?就在这种艰难的时刻谢晋元组织官兵们写下298封遗书。没有纸和笔,只有贴身汗衫和热血,陈树生就是用血和贴身衣物,给身在四川大巴山的老母亲留下了8个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两天后,他自愿成为敢死队队员,把自己变成人形炸弹,从高楼跃下,和十几个敌人同归于尽。
这一幕在《八佰》如实的还原了,陈树生掏出遗书交给战友,说了一句“给我妈”,敬礼,然后纵身一跃,随后战士们一个接着一个,他们大声地说出自己来自何方,姓甚名谁,然后慨然赴死。一声声舍生取义时的自报家门,让电影院的观众们瞬间泪流满面。
很多观众都是在这个片段泪奔的。
电影里陈树生是郑恺扮演的,其实郑恺最初并不是扮演陈树生的,而是电影中的刀子,导演跟郑恺说刀子是南岸的一个灵魂人物,但是刀子比较干净,没有那么辛苦,由于当时郑恺自己时间上的安排,并且他想要有一个挑战性的角色,所以他选择了陈树生,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不在乎有多少戏份,几分钟的剧情,但是对于郑恺而言,这个角色特别精彩。
为了这个出场时间只有几分钟的角色,郑恺跳了无数次。他选择不用替身,一次一次中弹,一次一次跳出去,而在镜头里留下的就只有他中弹、浑身一阵颤、然后跃出去的那个背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正脸也没有几个。”
就是这个正面镜头都没有几个的人物,成为了最令人记忆深刻的点。不少走出影院的人说,记住了那个跳楼的娃。
▲右三为饰演谢晋元的杜淳
之前,有很多人问,陈树生等烈士为什么身上绑满手榴弹跳下去,而不是直接把手榴弹砸下去?事实上,这是留下历史考证的。据日本留下的战争文献记载,当时日本指挥官松井石根为拿下四行仓库做了很多的计划,比如偷偷潜入楼内,假装难民靠近楼体……但这些意图都被守军识破并成功击退。日军方面经过考虑后决定派一支敢死队用钢板做掩体接近四行仓库,埋下炸药将楼体爆破。
电影里对这个历史细节也有展示,陈树生在作出那个了不起的决定之前,对拦住他的战友说:“如果这幢楼被爆破,我们就都完了。”这在当时对守军来讲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如果四行仓库楼体被爆破,这个最后的阵地就被攻破了,楼里的战士也都会被炸死。
陈树生绑着炸弹跳下去前,日军已靠近楼体并打好了窟窿埋上了炸药,正在作后退引爆工作。由于当时日军拿的钢板较厚,子弹根本打不穿,手榴弹扔上去后将会面临被弹开的命运。所以,身为敢死队长的陈树生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身体砸开钢板,再用引爆的手榴弹威力组织日军的计划。这一幕被当时在苏州河对岸的外国记者亲眼目睹,并留下了相关记录。在陈树生之后,又有好几个敢死队员身绑炸弹相继跳下,成功阻击了日本人的图谋。
那为什么不用其他东西砸开钢板再扔下去手榴弹呢?其实并不是敢死队员想不到这一点,而是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允许。首先当时时间特别的紧迫,楼体随时都有被炸的可能,时间拖得越久越危险,眼下又很难顺手找到合适的重物砸开钢板。
就算能将日本钢板砸开一个口,但在被砸开之后日军会迅速重新组织阵型保持钢板防护模式,短暂的砸开一个口子是很难将手榴弹完美地投到钢板之下的。
由于手榴弹拉开引信到爆炸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必须先将重物抛下后再拉开手榴弹引信将手榴弹投下去,一个能砸开钢板的重物,至少需要好几个人协作才行,更何况当时日军同时进行着火力掩护,若是看到有人拿着重物和手榴弹站到洞口,将马上会被日军狙击。电影里,陈树生刚站到洞口时就挨了一枪,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困境。所以,这是一个必须死才有可能完成的任务。
▲四行仓库内还原了陈树生英勇跃下时的蜡像场景
综合自新浪历史频道、腾讯新闻、百度百科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