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
于今天的大多数,当年的激荡风雷并不曾亲耳听闻,可人们依然不忘,世界曾在20世纪的上半叶被战火硝烟封锁了生机。因为历史就在那儿,任时序更迭大浪淘沙。
以“光影里的抗战”为名,一批经典影片正在央视与亿万观众重逢,《风云儿女》《百团大战》《铁道游击队》《东京审判》……电影,虽不直接参与历史,但光影交叠出的视听场景,一次次将人引向历史的发生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一部电影虽只百多分钟,可台词影音塑造的叙事魅力,从不仅止于一部作品的时间。尤其面对中华民族最为痛彻心扉的14年抗战史,70多年来,中国电影与中国观众间已然形成了交替互进的观演关系——用历史斧凿影像,借光影重访历史,随后在不断的回眸中从历史纵深地带凝聚起民族觉醒的精神伟力。
放眼世界,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亦常常握有全球市场的“通行证”,不仅吸附创作者的持久热情,更吸引跨文化、跨语言观众凝视的目光。譬如《最长的一天》,自它诞生后半个多世纪,同一桩事件被诠释过多个版本,行至《敦刻尔克》,依然能掀起新一轮对战争与人性的探讨;再看《莫斯科保卫战》《桂河大桥》《至暗时刻》《卡萨布兰卡》《拯救大兵瑞恩》,专注于战役描述也好,复盘历史演进也罢,无论故事的线索是爱的挽歌抑或悲情英雄的颂歌,它们从各自的“视角艺术”奔向电影的不同支线,又因同一种铭记并止戈的信仰在终点重逢。
老电影不曾被时间磨损了锋芒,新作也总能穿透地域的隔阂。历史飞云过,缘何战争片可以链接寰球同此凉热的情绪?梳理这些作品,答案是明晰的。在历史真实的底色之上,它们不仅因大片气质为不同年代的电影工业刻下航标,更标注了——世人对战争的反思、对精神的张扬,有恒久需求——它们是人类共同的影像志。
今天,我们翻开这本沉甸甸的影像志,因为“战争”为题的这一章节会让生者有着常看常知的感悟。
今天,我们重温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关的电影,不仅为了阅读那些写实或写意、灾难与人性穿梭并重的影像,更是为在影像志里找到纪念的真谛:永不忘却,矢志前行。
作者:王彦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