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观众的时候,就全力投入创作和研发。”《爱情四季·琴挑》剧组的整个端午节小长假都在黑匣子剧场度过,张军一边吃着工作餐,一边在朋友圈留下感言。昨天,这部自“水磨新调”演唱会以来又一次对昆曲改编大胆探索之作在长江剧场正式上演,也为一年一度的“上海优秀民营院团展演”拉开帷幕。
疫情的发生使剧场和演艺行业停摆了快半年,但上海民营演出院团一直在砥砺前行。“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没有放弃艺术,没有忘记观众。”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在采访中十分感慨,本届展演共有12部舞台剧作品入围参赛,而这只是所有申报评选剧目中的“冰山一角”,不少作品精心打磨,凝结着民营院团艺术家们在疫情期间的沉淀与思考。
新技术让经典戏曲在现代舞台更加“活色生香”
“小生独坐无聊,步月闲行到此,惊动了”……随着张军饰演的潘必正一声清亮的念白响起,演出正式开始。整个剧场表演呈环绕型,观众围绕着舞台而坐,由14块屏幕组成的背景,则跟随着表演的律动变化出不同的情绪景观,时而心如擂鼓,时而轻羽翩跹,时而雨幕涟涟……
明代高濂的《玉簪记》讲述了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约束,大胆相恋结合的故事。复排这部昆曲经典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张军的心愿。他告诉记者,成立艺术中心至今,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已经实现了250场的佳绩;与香港中乐团联袂合作的《长生殿》也是深受好评的版本。而在诸多剧目之中,唯有《玉簪记》仍是空白,曾是张军的毕业考试剧目的这部作品,对他而言有着独特意义——常见于舞台的《琴挑》《问病》《偷诗》《秋江》四折戏犹如春夏秋冬之四季轮转,色彩鲜明,风月无边,“尤其《琴挑》是很精妙绝伦的一折戏,四首《懒画眉》、四首《朝元歌》、外加两首琴曲,其工整性和艺术高度令人惊叹。”他说,这些古典作品和现代观众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只是隔着一层纱,希望自己就是那个捅破窗纱的人。“我要竭尽全力让经典在现代生活中活色生香,青年观众喜欢的,就会有未来!”
于是,这一部《爱情四季·琴挑》试图放开现代视角、手段在戏曲舞台上的局限,让古典与当代观众在崭新的解读方式下形成多元的情感共振。为此,张军再度携手老搭档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彭程完成音乐创作,将传统昆腔与现代编曲“混搭”出前卫、时尚的音乐风格。而“演艺大世界”长江剧场的“黑匣子”剧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四维全息声音频系统,全息声场配合环绕式影像,全面“再造”出全新的昆曲舞台——64支喇叭,10台工业投影机,通过声画对位的多重演绎,让观众置身于360度的视角、声音和影像之中。
50分钟的演出,音随画动,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但在幕后,是戏曲人和音乐工程师一遍遍艰难的跨界磨合。“很难很辛苦,但很值得。”张军说,“民营院团要顽强地活着,要更精彩地活着。”他表示,昆曲艺术中心曾有五个月“颗粒无收”,但就在不得不停下脚步的日子里,最终把《玉簪记》这个埋藏多年的心愿实现了,是“步月闲行到此”的机缘玄妙,更是当代戏曲人的执着与担当。
民营院团利用各种方式突破困境,坚持创作新剧目
在演出市场停摆的日子里,民营院团利用各种方式突破困境,坚持创作新剧目,使得今年的展演剧目艺术水平高,演出样式丰富,题材内容贴近生活,展现了上海演出市场的勃勃生气。
面对复工复产的号召,上海民营院团积极响应。当下30%上座率的防疫要求,既是市场回暖的信心,也是对民营院团抗风险能力的一次测试。上海民营院团积极迎难而上,在演艺行业的帮助与政策扶持下坚定地前行着。
由“致敬文化”研发出品的原创音乐剧《马不停蹄的忧伤》是一部有着两轮巡演和海外文化交流的成熟音乐剧产品。疫情的发生,让这家以内容生产为主营业务的剧团面临极大的生存考验。“30%让很多公司面临演还是不演的两难,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选择。”“致敬文化”总经理汤峻面对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中国大戏院免去了我们的场租,让我们松了一口气。”目前他们正在摸索一条“票务分成”的模式,即剧场和舞美设备公司免去租赁费用,最终从售出的票务中获得利润。汤峻更希望,整个行业能够共同行动起来,在特殊时期探索出一条可操作的路径,让舞美公司、剧院、出品方、演员和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人都能生存下去,度过“寒冬”。
如果没有疫情的发生,2月、3月的“春节档”上海勤苑沪剧团就有150场左右的演出,4月、5月更是演出的旺季。这是一支“沪剧轻骑兵”,每年要满足全市近200家基层单位的文化配送需求。他们不仅要站在商演的舞台上,还要下基层,为老百姓送上家门口的演出。“经济损失很大是一方面,和市民观众失去了联系,也让我们觉得没有依靠。”上海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告诉记者,民营院团不仅要生存,更要对得起观众的信任。为了坚持“和戏迷们在一起”,他们主动开了抖音,玩起了直播,在直播间里碰到了老观众时心情非常激动,“云上重逢又亲切又陌生,但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心”。
接下来,原创沪剧《银杏树下》就要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正式开演了。这是一部反映上海“振兴乡村”的农村题材的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呼唤民心所向,为人民造福的执政追求。“我们虽然是民营院团,但我们的专业精神一点不差的。”王勤说,《银杏树下》的导演、编曲和舞美都是专家级的,“这是我们民营院团的艺术追求。”
战疫故事、上海故事、青年故事成原创热点
今年,全国有超四万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玉兰花开》是新东苑沪剧团打造的首部抗疫题材沪剧,向一线巾帼英雄们致敬。“平凡”与“普通”是这出戏在内容选择上最为鲜明的特征,这一特征易于引起观众共鸣、触动观众心灵,又恰与沪剧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善于抒情的气质相吻合。
上海现代人剧社1993年成立以来已公演了150余部舞台剧,以思想新锐、形式多样而受到欢迎。此次推出原创话剧《一诺千金》,讲述了复旦大学物理系高材生包晓雯毕业后来到一所郊区乡村学校支教的故事,表现了支教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为实现中国梦理想而奋斗在教育基层的时代新人。
缪时文化、欣艺滑稽剧团、致敬文化、上海柳春扬剧团都是今年首次参加展演的院团。但他们的作品大多在不同的舞台上“打过擂台”,经过市场的千锤百炼。如缪时文化的《帅小伙的蔬果店》,讲述了五位年轻人怀揣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最终将蔬果店开成全国连锁的故事,传递一种温暖和力量。
此外,上海开心麻花也推出了首部上海背景现实题材原创喜剧《了不起的爹地》,这是青年演员施哲明作为导演与联合编剧的首部原创作品,用喜剧风格与样式呈现传统与现代、市井烟火与国际时尚并存的上海风貌。
作者:童薇菁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