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约·艺创生活”部分展品
废旧布料拼贴出56座石库门房子、采用市级非遗罗泾十字挑花的古韵银饰、缩微木工工具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这个端午假期,走进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解锁文化消费新选项。昨起开幕的“匠心之约·艺创生活”上海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成果展,将持续至8月底,云集了沪上百名手工艺达人和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展览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吸引了5万余人在线观看,“云看展”“云导赏”“云课程”“云销售”等多种形式助力创意艺术“出圈”。
展览由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指导,宝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承办,各区文旅局、系统单位、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橙Art艺术平台协办,为有手工艺情怀的市民达人和艺术家搭建了共同交流展示的平台。
作为市民文化节中重要赛事之一,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手工艺大赛自2019年8月启动以来,共征集近2000件手工艺作品,含漆器、雕刻、纸艺、皮艺、布艺、陶艺、编织等多种技艺,既有跨界融合的创新作品,又有体现传统技艺的作品,体现了上海市民的审美水平和手工技艺。
线上线下联动导赏,共促市民美育提升
展览分“艺创生活”和“匠心之约”两个板块,前者汇聚百名达人作品。徜徉展区,一件特殊的拼布作品《我爱我家》尤其醒目,一群热爱手工的退休人员合力,用家里废旧布料拼贴出56个颜色各异、造型不同的石库门小房子,再将小房组成大房子,寓意一个个美好小家构建成56个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
不少达人将非遗技艺融入手中“绝活”。67岁李宜君与虎头鞋结缘多年,将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挂件工艺结合,灵活运用真皮、丝线、绸缎等材质,先后创作了大、中、小号、迷你型系列挂件,还开发了虎头鞋香囊系列。她和另一名退休职工、手工艺达人丁志萍将匠心浸润在爱心里,打算将部分手工艺品捐赠给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援鄂医护人士,致敬抗疫精神。
更多市民意识到,要使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绽放异彩,就要让来源于生活的非遗还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达人郑晓蓉加入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团队后,投入产品研发,巧手打造了“银针古韵银饰系列”“樱花披肩”等爆款,力求让每一件作品都包含着故事、情感与温度。
“匠心之约”展区则聚焦艺术家们在漆艺、陶瓷、纸艺、玉石等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实践。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马琳博士谈到,展览作品使用媒介不同,但反映了艺术家们对于手工艺在当代语境中发展的思考,共同促进市民美育的提升。
以艺术家孙晨竹的“纸生系统”为例,为了凸显海派特色,他选取提炼了上海市花玉兰花花瓣元素,把平面剪纸向三维元素空间的角度去转换,采纳年轻人的新视角去赋予作品生命力。
展览期间,市民不仅可以预约前往展馆打卡观展,还可以通过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观展。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展览观展效果,充分放大活动影响力。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王南溟认为,这次手工艺大赛的直播不但传递了主办方与市民之间生活的关系,还提示着生活艺术在市民中的可参与度并且可实现的通道,也是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的一种延伸。
从创作到“带货”,孕育手工文创新品牌
打开创作思路之外,展览也立足市场需求,将手工艺产品形成有效转化,为手工艺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主办方介绍,手工艺大赛发掘了更多民间手工艺达人,成果展部分展品将借助淘宝、抖音、微店等形式进行“云销售”,帮助手工艺达人实现产品销售转化,孕育推广一系列本土手工艺达人品牌和上海手工艺文创品牌。参赛者中多了一些高校学子,通过参加手工艺大赛展示作品,一些设计公司抛来了橄榄枝,也拓宽了青年群体的就业视野和渠道。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将结合节庆、时令特色,策划系列公教活动、手工艺在线课程。市民借助视频和图文,足不出户就能学习体验香包、首饰、十字挑花、浮游瓶等丰富的线上课程。在业内看来,展览既提供市民手工艺达人和艺术家、市民近距离交流机会,也将手工艺产品形成有效转化,不断拓展活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延伸,传播“匠心精神”。
作者:许旸
图片/视频:主办方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