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新近出版的《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收录了作家肖复兴近年来写北京的多篇长文,涉及老北京的历史空间、文化氛围和民俗百态。行文重考索,细查古籍、笔底钩沉与实地考证相结合,恰如作者所言:“这将是我写作北京的最后一本书,下笔之前,颇有些犹豫踟蹰,便格外慎重一些。希望这本书能够写出老北京从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流淌下来的变与不变的辩证之流、交错之流,以及我们和这座古都有着切肤之痛的共同的情感,与这座古都血脉相连的共生共有的记忆。”
全书行文点缀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手绘插画,既是一部立体的城市文化史,又是人文“旅行指南”,还是一本北京的“私家画册”,具有多维度的可读性。现从书中摘选《京都夏忆》部分如下:
《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肖复兴 著/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有限公司
节气,真的神奇,像是一位魔术师,自然界一切都逃脱不了节气变幻的色彩晕染。芒种,乡间是麦子的一片金黄,城里没有麦子,也得派橙黄橙黄的杏来诉说这个节气中的一点儿心思。如果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里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颜色代表,无疑,金黄色是北京炽热夏天的象征。如果需要再为夏天加上一个象征的话,那就是西瓜了,得是黑崩筋儿瓜。
那时候,觉得南磨房乡离城里很远;现在,那里早已成为城区的一部分。我现在居住的潘家园,就隶属于南磨房地区。东三环内外,远近一片林立的楼群,原来就是我读中学时下乡收割麦子的田野。世事沧桑,城市化的飞速进程,让节气变得只剩下了日历上的一个符号,起码,芒种节气中,属于北方的那一片梵高才能挥洒出的金黄色,已经很难见到了。年轻人,大约只知道夏天,不少人几乎已经忘记了芒种对于夏天的意义。
紧接着,夏至到了。夏至这个同芒种一样专属于夏天的节气,大概也已经被不少人遗忘或忽略了。起码,记得夏至的,远不如记得情人节或愚人节的人多。
在周礼时代,夏至曾经被定为一个伟大的节日。白天祭地,夜晚焚香,祈求灾消年丰,这是农业时代人们心底普遍的愿景。我曾经猜想,之所以在那遥远的时代,人们将夏至作为一个盛大的节日,大概是因为这时候正是丰收的时节,却也正是夏天雨涝的时节。由此,才格外祈望丰收能够延续、灾难能够消除吧?节气里,总是蕴含着人们最为朴素的心情,那心情随老天爷阴晴变化而跌宕起伏。节气里的“气”,便不只是气候,也有人们的心气在里面。
对于老北京一般百姓而言,夏至这一天,更讲究的是民俗,民谚里说“冬至的馄饨夏至的面”,就是说夏至这一天要吃面条。夏至这一天,是要吃过水面的,就和头伏饺子一定要吃素馅的一样。至于为什么,我不清楚,这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俗。清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说:“(夏至)乃国之大典。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极尽对夏至过水面的溢美之词;同时,也说明好吃而适时,是民俗得以形成的因素之一。
夏至这一天,老北京普通百姓还有一种吃食,是马齿苋,旧日老北京人称之为长命菜,要到天坛城根去挖,夏至这一天吃才有效。这一传统,依然和过水面一样,来自民间,延续了很久。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这时候都要去天坛城根挖这种马齿苋。其实,就是一种野菜。
夏至这一天,如果不下雨,就是最好的时辰。传统民谚说: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这谚语说得非常有意思,前半部分说物,鹿和蝉,一个动物,一个昆虫:鹿角成熟了,可以割角了;夏天炎热了,蝉开始叫唤了。这是夏至典型的标志,一个有形,一个有声,梅花鹿和金蝉,可以作为夏至的形象代言。
不过,我一直喜欢这个谚语的后半部分,这两句说的是花,半夏和木槿都要开花了,这让夏至一下子和春天有了对比和呼应,夏天不仅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花开的季节。如今,在北京城里,半夏很少能见到,但是,木槿却是公园和住宅小区里常见的。其实,夏至之后,盛开的不仅有木槿,合欢、紫薇、玉簪……也都会相继盛开。
张恨水喜欢北京的夏天,他曾经说:“花上这么两毛钱,买上两三把玉簪红白晚香玉,向书桌上的花瓶子一插,足香个两三天。”但是,民谚里不说别的花,为什么只选择半夏和木槿作为代表,是有讲究的。不说半夏的药用价值,单说木槿,木槿在夏天长得最为茂盛,如果不加剪理,不几天就会铺展长高,有点儿夏天狂放的野性劲头。说木槿荣,一个“荣”字,用得极好,真的是其他花都赶不上它。玉簪小家碧玉般矮矮的,守在阴凉处;紫薇有些笔管条直,显得拘谨;而合欢最难养活——我前几天去了一趟土城公园,二十多年前,我家住在它旁边,记得那时一进公园就是一片合欢树,夏天开满一片绯红的小绒花;这次一看,竟然一棵也不见了。至于张恨水说的晚香玉,过于小家子气,适合南方小城,不适合北京这样气派的古都。
夏至的天空,和夏至的花一样,在一年四季之中,是最为绚烂的。这时候,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白天最热,夜晚最亮。
夏至的天空,因有了鹿和蝉的鸣叫,有了鲜花的盛开,而变得活色生香。想一想,鹿摇动着美丽的犄角,从青青草地上奔跑而来,蝉在树叶间比赛似的撒了欢儿地鸣叫,再有那些夏花之绚烂,争奇斗艳,真的是奏响了一支夏至交响曲,在整个天空中激情四溢地回荡。
夏至的天空,最美的时候,是夜晚。一年四季,夏至的夜晚是最短的,却也是最明亮的。这时候仰望夜空,星河灿烂,能看到很多一般日子里看不到的星星。即使不懂银河系里的各种星座,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斗七星、牵牛织女星、天狼星和太白星。这对于雾霾横行的今天而言,是格外难得一见的盛景,是夏至和夜空相互给予的一种馈赠。我小时候,坐在四合院里,望着星光璀璨的夜空,认识并数点着那些星星,会从心里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生活的美妙;如果,再能看到一次壮观的流星雨,便是额外的收获了。
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夏至这一天,整个夏天的天空,那时候,都是很美的。特别是七夕之夜,老北京人讲究乞巧。在我小时候,乞巧,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拔下家里的一根扫帚苗,把它劈成薄薄的、细细的针尖形状,然后把它放进院子的鱼缸里或者水盆里,在月光的照射下,和邻居孩子比,看谁的扫帚苗在水里的影子长,谁就赢了,因为这样就和天上的织女对在一起了;一种是躲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在由喜鹊搭的桥上说话,谁能听见,谁就有福气了。第一种,是女孩子的游戏。第二种,则男孩女孩都可以玩。那时候,我住的大院后院里,有一个葡萄架,那一天晚上,我们一帮孩子都会挤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但从来没有听到过,便觉得那是大人骗我们的瞎话,大人们却说我们吵吵的,太乱,得细声屏气才可以听到。
长大以后,看民国时的《帝京岁时记补稿笺》,里面写到七夕这一天:“月下穿针,花间斗草,水中泛花针,自作巧果,各出心裁,以示巧拙者。又使小儿者在葡萄架下井栏前偷听牛女哭声,又传喜鹊搭桥,次日视庭院喜鹊头必无毛。”由此,才知道这一天小孩子的玩法这样多,更是头一次知道喜鹊搭桥是用掉了自己的羽毛,第二天如果看到喜鹊的话,它们的身上是没有毛的。这是多么好玩呀,老北京的夏天,让这些美丽的传说生龙活虎起来;这些美丽的传说,也让老北京的夏天,特别是孩子们的夏夜,那样的色彩缤纷。
我小时候,在四合院里,整个夏天都还能看到萤火虫。这些发光的小虫,给我们孩子带来了欢乐。轻罗小扇扑流萤,是那时候最美的情景。看萤火虫在院子里的花间、草丛中飞舞,然后飞上天空,和星星对话,一起扑闪着明亮的眼睛,会让我觉得夜空真的非常美丽又神奇。这应该属于整个夏天给予老北京的最好的馈赠、最美的回忆了。如今,夏天这样美丽神奇的夜景,已经很难看到了。
图文摘自《咫尺天涯》
作者:肖复兴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