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是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吴为山介绍,近年来,中国美术馆率先将藏品无偿送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举办巡展,以经典作品攻坚文化扶贫,丰富“四区”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国美术馆所实施的“走向西部”展,更将足迹遍布重庆、广西、贵州、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许多以前只出现在教科书和出版物上的经典作品,令西部地区观众,尤其是美术工作者如获至宝。
同时,吴为山也看到了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开放性、创新性不足,农村文化人才严重缺乏等。吴为山建议:深度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有利契机;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路举措,着力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内涵,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大力弘扬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树牢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互促共进;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农民群众文化自主性。
如今,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已成为做好扶贫工作的共识。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物质条件的同时,当地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仍比较突出,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规划,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扶贫工作全局。
针对具体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认为,相关宣传文化部门应积极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戏曲、山歌、相声、小品、美术、书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在防疫抗疫和恢复生产生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对真抓实干的“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的宣传引导,并运用好新媒体、新媒介,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穷自在”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观念,调动他们主动脱贫、艰苦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也理应以更加适应贫困地区实际、更加贴近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样有效的形式,更好地发挥美术在“扶志”“扶智”“种文化”“助审美”“培根铸魂”方面的审美认识和教育功能,更好地强化“文化+”“艺术+”或“+文化”“+艺术”的效果,为贫困地区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脱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或支持。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画家卢禹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艺术创作方面,面向全社会艺术家设立专项课题基金和人民艺术家激励奖励制度,设计并实施公正、严格、科学、合理的筛选验收和评选机制与标准,激发和鼓励艺术家深入贫困地区,立足于生活实际,以人民为中心,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生活与变迁,表达人民心声与精神的能够立得住、传得下的优秀作品。从艺术教育方面,充分调研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可培育空间,有意识地因地制宜、分类分层、整合资源、分工协作,鼓励跨学校、跨社团、跨机构地联合开展贫困地区教育或培训项目,科学合理探求和利用最便利、有效,兼顾短长期和阶段性目标的教育或培训项目,并在经验中不断总结和优化,使贫困地区逐渐增强“造血”功能。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应用型或实践类课题立项推广。从艺术设计方面,在全面精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地特色优势或民间文化资源,参考我国城镇化建设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目标,联合相关专家和设计团队,研发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案。通过点对点的设计,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创造新的“品牌+产品”“文化+IP”的创新系统,做到既精细化又差异化、个体化。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政协网、环球网等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