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仍在持续的背景下,我们为何亟需讨论“国际话语权”?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此刻,我们能从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理论“城市韧性”这一角度展开哪些思考?
进京参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的行囊沉甸甸的。他告诉记者:“我带了四份书面建议去北京。”《关于电视频道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建议》《关于增强城市韧性的建议》《关于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建议》《关于为电视行业注入新动能的建议》,前三份是他在不同时间进行的思考、调研、梳理,后一份汇聚了上海电视行业同仁的观察。
四份建议有着明显的时间递进。他说:“随着我们国家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进展,整个社会关切的重点在发生迁移,我的思考也随之有所不同。”
加快布局国际话语权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亟待创新
曹可凡注意到,面对此次疫情,中国成功向世界彰显了抗击疫情的成果。多国人士也赞赏中国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谢中国分享经验,为全球抗击疫情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面对海外疫情蔓延,部分国家政府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防控疫情上,某些政客和媒体唱起“双簧”,借机甩锅、抹黑中国。对此,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仍然面临诸多掣肘。
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有着不少亮点,“中国外交部开通了推特账号,充分运用境外的社交媒体;最近新华社也在其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则视频,以兵马俑VS自由女神的动画形式驳斥美方,引起了推特网友和西方主流媒体的注意。可见,当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切换成对方熟悉的话语系统。”
鉴于现状,他以媒体从业者的视角提出:国际话语权体系的基础在于教育创新。
一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上,应打破专业局限,改变以往选拔出声出镜人才体系较大依赖于传播专业的状况,拓展从专业领域学生中选拔具备口语化传播潜力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全力支持媒体中优秀国际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深造,真正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国际话语权方面的人才资源建设。
在他看来,理想型的国际新闻从业人员、传播人员应当是专业型、双语型、个性化要素兼备的人才。他们既对国际新闻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具备一定的观察与积淀,同时也能适应新世代的传播语境。
“我觉得国际话语权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希望能引发一些讨论。”
增强城市韧性建设,也应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
3月下旬,曹可凡观察到,“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此次疫情是我国现代治理体系和能力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从深层次来看,“韧性城市”的建设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
“敏锐预警、充分准备、迅速响应、吸收调整、修复重建……一座有韧性的城市,应该能形成这样的闭环,将事前和事后的应对措施有机结合,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迅速自我调整、逐渐恢复。”
他提出,想要提升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韧性”,首先要先补足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的短板,比如在体系建设上,“我们是否能进一步明确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DC)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与职能,给予CDC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中更大的决断权?”他以这次应对疫情为例,封城和方舱医院两项决策对于疫情防控有着决定性意义,在此过程中,正是我们的国家级专家发挥了关键作用。“所以次次抗疫完全是一次科学抗疫,如果把CDC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我们能否有机会更快速反应?”
他同时建议,将战略物资储备、应急场所规划等,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推进。“这次全世界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口罩、护目镜、呼吸器紧缺。战略物资该怎样储备、怎样确保在有效期到来前及时更新,都关系着城市能否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尽快地吸收调整。”
此外,加强对临床医生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训练,也显得颇为重要。“这次疫情刚发生时,许多患者的病症表现不一,从心脏、消化系统、眼科等开始发病的患者不少。如果我们的临床医生能扎实掌握传染病这一课,并首先甄别出,那将有助于避免医源性感染。而对于重症呼吸的抢救,如ECMO、呼吸机、插管等操作,我们各科医生是否都能‘拿得起来’?”
开展电视频道资源供给侧改革,鼓励资源整合
近来,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决策部署,在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舆论、普及科学知识、稳定社会人心、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为电视工作者的担当叫好的同时,曹可凡认为,有些问题亟需正视:受到新媒体冲击,省市级电视台地面频道营收连年下滑,生存空间日益狭窄,针对电视频道资源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作者:王彦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