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国内第一部反映经济犯罪跨国追逃题材的电视剧;它在初创时就获得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资助;播出全程,它始终领跑省级卫视收视率榜首;随剧情展开,不仅国内观众每天追,身在北美的网友还发来邮件表达全家对该剧海外播出的赞许;而在无远弗届的讨论中,时代报告者、普法小贴士、人心警示录等,都是由它生发的关键话题。
昨晚,上海出品电视剧《猎狐》播出了大结局。同一天,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为该剧举办了线上研评会。来自公安部、评论界、播出平台等方面的专家汇同该剧主创,解读这部现象级剧作的艺术贡献与创作秘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用两个设问提炼《猎狐》带来的启示。中国文艺史上,为什么公安题材经久不衰?“因为其中的破案涉及到千家万户,牵动亿万民众的心,能覆盖全社会。”又是为什么,总编剧赵冬苓在44集的篇幅里用“一案到底”来结构剧情?“不仅因为这样的手法忠于现实,是彻底的现实主义精神;更因如此一来,剧本腾出大量篇幅,能充分揭示‘人’的精神轨迹。”
向千家万户的关切走去,往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处探寻——这两点,同样是所有与会者感触最深的。当创作者真正遵循了“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的文艺指针,一部重大题材电视剧所拥有的现实观照、文艺作品能承载的教化功能,便在润物无声处。
深耕现实,以法治精神让涉案题材向主流社会靠拢
数据证实《猎狐》的人气。在中国视听大数据、索福瑞59城、酷云实时等多平台统计中,东方卫视播出的《猎狐》都是卫视收视冠军,其中索福瑞59城的平均收视达2.092%。而在网络平台,微博17个话题共计48亿阅读总量,抖音百万条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冲破8000万。
经侦故事里,观众看的是什么?
业内观众看真实度与专业性。公安部新闻局巡视员孙洁认为,在近五年时间里,创作者深耕现实,由此,民生关注热点、经侦警察背后的中国力量、弘扬法治精神的社会责任,都在剧中有了真实体现。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缉捕行动处处长雷浩全程参与了始于2014年的“猎狐行动”,熟悉的画面触发感同身受,“境外追逃永远在路上”。
“圈外”观众看见了社会生活的广角。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提出,《猎狐》为处理涉案题材提供了有价值的开掘角度。“案件表现的是罪犯,但它反映了当下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突出的是国家层面对当下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他说,剧中所涉金融犯罪、追逃、反腐等案件,牵连的是股市、市场经济中真切的社会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写出了一个制度对国家利益、对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视和保护,观众也由此获得一种生活的安全感”。从个别的犯罪切入来渐渐辐射现实,这种将反映边缘问题向主流社会生活靠拢的手法,对同类型创作颇有启迪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持相似观点。在他看来,夏远对昔日恋人于小卉、师父杨建群所表现出的“法不容情”,正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精神;剧中经年追缉的故事长线,则让观众看见了守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天涯海角,有逃必追”的当代经侦英雄本色。
向“文化”借力,以文学的力量揭示人性的复杂
赵冬苓坦言,重大又敏感的涉案题材创作不容易。相比一两集一个案件的“刺激和爽”,她选择以一案反映我国打击经济犯罪的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在经济案件中的人性起伏、人生百态,无疑难上加难。
事实证明,剧中对人性的洞察,为所有人称道。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著名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认为,《猎狐》做出了三方面贡献。其一,它艺术地呈现了一支赞歌:表现出这些年来“猎狐行动”所取得的丰硕战果,其间,以时代报告、历史记录的姿态,体现出经侦干警朝气蓬勃的形象。其二,它充分发挥了文艺作品打开认知和给予观众教化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海外遭遇,给予反贪反腐的警示,“法网恢恢,到哪儿都逃不脱人民的追责,具有震慑力”;另一方面,剧作重视猎捕出逃的“狐狸”,也重视拔除侵害心灵的病毒。其三,该剧为中国电视剧的人物长廊贡献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郦国义特别提到,在专业技能与敬业精神之外,剧中经侦干警“还体现了一种人格涵养和人类文明的高度”。以夏远为例,从他对师父杨建群生疑,到向组织征询如何对待,一直到烂尾楼下师徒对垒,他劝诫对方悬崖勒马,“都体现出新一代经侦干警的文化高度、思想高度,尤其是人格高度——他既对所有违法行为保持高度警惕,但同时对师父身上含有的人的优点,都给予肯定和无限的深情”。法网另一边,那些触碰法律底线的角色,呈现出人性的坡度。杨建群被亲情套上枷锁,杨建秋急于摆脱被轻视的处境,郝小强和于小卉的梦想里是非混杂……他们从普通人走上犯罪道路,各有各的痛楚。即便彻头彻尾的反派王柏林,编剧亦写出他美好的父女情、夫妻情。“他们从不同层面给予千千万万原本善良的人以警示:人生路上,我们该怎样防范人性的软肋;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又该怎样对待欲望、对待亲情。”
专家们一致认为,编剧向“文化”借力,以文学力量写出财富时代人性的迷失和觉醒。当创作推进,导演刘新对运镜、用光、镜头语言的掌控,以及演员对人物心理的琢磨、对角色精神图谱的钻研,互补生辉,最终共同成就了一部为时代画像的现实主义力作。
作者:王彦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