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走向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海外疫情蔓延形势严峻,中国在开展疫情防控的同时,已投入复工复产。截至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给全世界抗击病毒的人们以更多信心。在这个冬天和春天,中国举全国之力控制疫情、救治患者,形成一段可歌可涕的战疫大历史。《查医生援鄂日记》最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正是这段战疫大历史中的生动个人书写。
当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成为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全国各地行动起来,超过4万名医护人员逆行驰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生查琼芳就是其中的一名。作为仁济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查琼芳1月24日除夕出发,到武汉市金银滩医院救治新冠病毒肺炎患者,3月31日回到上海。在68天里,查琼芳写下67篇援鄂日记,记录所见所闻所思,归而结集。这部著作记述了抗击疫情最前线的一个个鲜活故事,体现出一名援鄂医护人员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折射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广阔图景。
病毒凶狠,重症病房的医生护士尤其面临巨大风险。查琼芳时常穿上防护服工作,连续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衣服被汗水打湿,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她协助为病人插管,身边的同事甚至被情绪低落的病人撕扯防护服,稍有不慎就会暴露在病毒面前。然而她没有丝毫怨艾情绪,投入到患者生命救治中。她时常去宽慰病人,把他们当成“宝贝”,心系患者的病情好转、出院、感谢信以及患者和家属的亲情,文字间透出一位医者的仁爱之心。查琼芳时常为同事加油鼓劲、庆祝生日,在休息日主动当义工,协助分发各种物资,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翻阅日记,可以感受到她强烈的事业责任感和美人之美的宽广胸怀。
乍看起来,查琼芳的日记回顾每日行程感想,仿佛一部平凡人的流水账,然而唯其朴素,越发具有打动人的力量。她留意捕捉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在疫情笼罩的武汉,透出一道道希望之光。一位60岁的女性直肠癌手术后罹患新冠肺炎,不幸去世。她对这个家庭的伤痛感同身受,不由感慨:“今天是立春。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能抵达!春天到了,夏天还会远吗?期待欣赏武大的樱花,期待武汉街头车水马龙的景象,还要登上黄鹤楼俯瞰长江美景……”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也没有气馁,不断给自己打气。
心中有爱,所以也不时感受到爱,文字中的平实记录透出融融暖意。查琼芳看到患病夫妻紧紧握住的手,欣赏酒店门口瓶中绽放的野花,向弹奏《致爱丽丝》钢琴曲的陌生同行致以赞美。她对生活充满热爱,享用美食得到口腹之乐,调节因工作而产生的疲累。查琼芳记录过的食物有三林大红肠、金枪鱼罐头、枫泾丁蹄、油焖笋、红烧肉、银耳桃胶羹、目鱼大烤、小龙虾、武昌鱼、牛排、辣白菜……虽然只是偶尔吃到,却每次都欢喜满溢。这样的书写带给读者一种无形的感染,进而相信,一位热爱生活的医生,定然会把抚慰和信心传递给患者。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查琼芳不仅关注个人小我,而且把小我融入援鄂医疗群体,融入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滚滚洪流,日记于是承载了更加丰厚的时代信息。换到距医院更远的酒店时,共产党员先搬,查琼芳毫无怨言,不惜早起少睡。身边的援鄂医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多批积极分子火线入党,正是共产党员在战疫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身边案例。她在酒店看到灯火通明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她的仁济医院同事前往雷神山医院支援,见证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从防护服到爱心小药箱,从长柄雨伞到冰激凌,社会各界为医护人员送去爱心,查琼芳用文字描画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实场景。
医护人员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援鄂医疗群体堪为当今最美逆行者。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激情投入创作,礼赞致敬医生护士群体的医术仁心和大爱情怀。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受邀演唱公益歌曲《勇气》,查琼芳几次听得热泪盈眶。她在3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亲耳听到廖昌永教授浑厚饱满、直击人心的歌声,亲眼看到仁济官微发布的东方卫视制作的《勇气》MV视频。我被震撼了!今天一天我都在反反复复播放着这首歌,好听而感人,温暖而充满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徐庆华教授为附属医院570名援鄂医生每人创作一幅书法,查琼芳也在《查医生援鄂日记》首发当天拿到了写有自己名字的一幅。艺术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凝聚各行各业共识,增进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面对新冠病毒肆虐,中国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基本控制住疫情进一步扩散,造就着战疫的壮阔历史。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查琼芳医生用日记留下自己的见闻思索,留下一段细致入微而波澜壮阔的战疫记录。时代终将记住那些为之拼搏奉献的人。有理由相信,《查医生援鄂日记》会成为中国抗击新冠病毒进程中富有个人特色的书写,其中蕴含的坚定、乐观、奉献等品格定将感动和温暖更多读者。
《查医生援鄂日记》出版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官微供图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