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正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迎来了特别的观众。
其中一批是刚刚解除隔离的百余名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员,这是他们返沪后首次外出集体活动。这些医疗队员来自大年三十来不及吃上一口年夜饭,毅然出征、日夜奋战在武汉金银潭的一纵队;年初四在严寒中出发,奋战在武汉三院的二纵队;临危受命、一夜成军,开设武昌方舱医院,开创了救援历史、创造了中国经验的三纵队;规模空前,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ICU,收最重的病人,打最硬的仗,守住‘降低死亡率’最后防线的四纵队以及奋战在公卫临床中心,筑就上海‘提高治愈率’白色长城的一线医务工作者。
“逆行天使”们的出现,让展厅里观展的人们激动不已。“全国人民感谢你们!”一位中年观众向医务工作者们发出的致敬,说出了太多人的心声。
展厅里的很多画面、场景都是“逆行天使”们亲身经历、永生难忘的。此次展览也因而让他们看得格外动容。
站在写满1649个名字——上海援鄂医疗队完整名单的行书长卷六联幅《上海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前,观展的援鄂医疗队员们纷纷找到自己及同行的名字并合影留念;“硬核医生”张文宏的色粉肖像画前,是令这群特殊观众倍感亲切、不会错过的“打卡点”;看到迎接援鄂医务工作者平安归来的一组照片时,有人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
“大家都习惯性地把关注点放在我们医疗线。其实战疫不光是我们在单打独斗,我在展览中看到一种万众一心的力量,非常感动。很多一线社区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我们更辛苦、更危险。我们面对的是确切的病人,而他们根本不知道谁是病人。”展厅里兜上一圈,华山医院血液科的袁燕告诉记者。
华山医院麻醉医师魏礼群是展出的一幅摄影作品的主角,今天他也是观展者之一。那是一幅悲伤的摄影作品,记录下他的医者仁心与力不从心:在武汉同济医院,一名67岁的危重病人出现了炎症风暴先兆,魏礼群在对他进行了长达二三十分钟的气管插管抢救时,还是没能挽救他的生命。那一瞬,魏礼群伤心痛哭,迟迟无法释怀。隔着玻璃的同事们为他举着一张字纸,希望大家理解。纸上写着:“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
当得知魏礼群现身作品前,很多观众围了上来。对于那一幕,他其实不愿过多提起:“对于每一位病人,我们都尽力了,可惜医学还没有发达到能够救活所有人。”他坦言:“最想回到普普通通上班,正常工作的状态。我喜欢安安静静待在手术室里。”
今天的另一批特殊观众是残障人士文艺爱好者群体。
由于其中的听觉障碍人士有着特殊的观展需求,普通讲解员的导赏解读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此,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专门为观展组织了手语翻译志愿者的征集活动,由六位手语翻译给听觉障碍人士提供现场手语翻译服务,为大家导赏作品。
“这幅作品名叫《2020不能遗忘的瞬间》,用黑白木刻的方式定格了143个战疫瞬间。在这之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画面,钟南山、李兰娟、戴着口罩隔着玻璃亲吻的恋人、医护人员摘下口罩满是压痕的脸……”对于展厅里的不少作品,讲解员与手语翻译都同时“解说”,耐心解读,让人们“听懂”图片里的感人故事,领悟到艺术的真谛。
担任东方卫视《午间新闻》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手语翻译主持人的张丽君说:“全社会都在参与抗疫,文艺界也是,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这么鲜活的有现场感的照片和艺术作品,我们如果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手语翻译导赏,也觉得为抗疫尽了一份力。”
“最美火炬手”金晶今天也作为残障人士文艺爱好者中的一员,出现在了展览现场。
站在靳文艺创作的油画作品《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前,她凝神看了许久。“护目镜上水痕的特写太震撼了!”
《召唤》展4月8日起在中华艺术宫五米层展厅开展,开展两周以来在严格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日均观众达1000人。这是全面复工复产复市、上海各文化场馆陆续恢复开放后的首个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大型实体展览。
开展以来,上海医疗卫生系统、上海抗疫一线的医护、生产、运输、公安等部门、各类社会基层组织、志愿者以及外籍人士都预约前来观展,为了能让观众更好的解读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感人故事以及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创作理念,展览主办方特别组织了讲解员队伍,使观者沉浸展览其中,随故事而动、随人物而感,激发观者思绪、引发大家共鸣。大家都被这一幅幅、一张张作品所感动,对全社会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作者:范昕
摄影:范昕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