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14天隔离、把病毒“闷”死……或许,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或某个阶段杀灭病毒、治愈疾患,但历经风雨的心灵能否如雨后彩虹,在需要重新出发时按下“重启键”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谢斌教授团队的“谢式”金句,曾给疫情中的人们带来抚慰与温暖,他主编撰写的《谢斌教授带你走出“新冠”:心语新愿70条》新近免费上线电子版,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纸质版。每一条的背后都蕴含着专业的支持、实用的建议,从复杂的心理学知识中提炼出简洁易懂的警句,现摘编整理其中几条与读者分享:
【听说这个病治好之后会再复发的,好担心】
对于新冠肺炎治愈后是否会复发等问题,如果不是来自官方的、科学的结论,或者不是亲自咨询医生和专家的结果,我们建议就不要被“听说”搞得心情紧张。如果担心得无法自控, 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对于新冠肺炎治愈后是否会复发,迄今主流的专家观点大致是:目前出院的患者中,没有出现复发和再次感染的病例, 因为所有患者治愈后,体内会产生一段时间的抗体,至于是否属于终身保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所以,珍惜来之不易的愈后重生,过好我们的每一天吧, 何须为了 “听说”而黯然神伤呢!
【我现在总是悲伤、流泪,是太脆弱了吗】
悲伤是一种情绪,流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在疫情面前,生活的平衡因危机被打破。我们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重新适应生活,解决危机带来的问题。这个过程中的痛苦、焦虑、愤怒、悲伤都是人之常情。
①我们可以拥抱这些负面情绪,对其发生发展充满好奇, 并告诉自己这些情绪是合理的。尽量避免给自己贴上“脆弱”一类的评价性标签。
②正视负面情绪,不批判,不评价,但也不要沉溺其中,多思多虑。可以积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进行深呼吸,感受当下,或通过运动、增加兴趣爱好等方式加以调节。
③如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开心不起来,或者什么都不想做,日常工作及生活受到影响,甚至对活着产生了怀疑,请及时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者去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评估筛查是否真的“抑郁”了,而不是脆弱或者不够坚强。
▲仁济医院ECMO团队队员出征武汉前和同事拥抱告别
【我是一线护士,最近经常易怒,老是发脾气】
疫情突如其来,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在承受被感染等巨大压力的同时,还承担了繁重的工作,可能自身各种生理机能都被打乱,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紧绷状态。
持续的精神紧张会对睡眠、饮食产生影响,睡眠质量差和饮食不规律本身又会使人烦躁不安、易怒发脾气。投身于繁忙的工作中时,往往因为忙碌而“忘记”情绪问题。然而,一旦闲下来,它就会显现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脾气”是一种对持续性精神紧绷感的宣泄,如果压抑内心的压力和紧绷感,又可能会产生抑郁、 躯体不适等问题。虽然“发脾气”这种方式对人际关系具有破坏性,但它确实可以暂时缓解过大的精神压力,让人获得些许轻松感。
总而言之,出现烦躁易怒的情绪时,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如果通过休息“换挡”仍难以调整过来,不妨向专业的心理卫生工作寻求帮助。
▲上海浦东机场对入境航班结束检查后进行消毒
【越是不去想那些痛苦场景,越是梦魇不断】
我们的大脑是有记忆的,它并不会因为你想忘记,这些记忆就会消失。你越想忘记,其实恰恰是提醒大脑把这那些痛苦的场景之所以成为梦魇,是因为其刺激强度太大。就像你手上的一个伤口,开始总会有疼痛,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疼痛感会更强烈,它反复提示你这个伤口依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让伤口自然愈合的过程,不要去过度挣 扎或“翻检”它。你可以尝试下面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①参加运动;
②学习一种新的技能;
③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集体活动;
④和专业的人员去探讨这一次的创伤;
⑤寻求至亲好友的陪伴。
也可以举行几次特别的活动或仪式,让自己有一个跟哀伤告别的过程。
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生活不可能像你所追求的那么美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我是医生,逝去患者的身影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
可以感觉到,你的内心充满了挫败、无力和自责的感觉, 这些感觉一直缠绕着你,让你心神不定。
这些情绪其实是很常见的。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但是,新冠疫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和猛烈,超出了你的思想准备,甚至可能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怀疑。
医生,不管是在自己的心中,还是在大众眼里,都是一个神圣的、强大的存在。但是,医生是人,不是神。医学发展至今,有它“不能承受之重”。理想和现实的差别引起焦灼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你有治病救人的初心。
可以让自己先安静一会儿,看看在目前现实当中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天好时多出去感受感受春日暖阳,做做深呼吸, 或坚持一段时间的运动锻炼,或参加一些类似于巴林特小组的活动,在一个安全的氛围里谈谈自己的感受,听听大家的反馈,感受来自周围的支持。
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可能脆弱得因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有时,也会发现自己已经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上海三枪集团投入口罩生产线,缓解口罩紧缺情况
【该如何回答孩子关于亲人死亡的悲伤问题】
突如其来的疫情, 让人们觉得自己与死亡是那么接近。即便把死亡当做禁忌,死亡也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避讳而不存在。所以,当孩子询问关于亲人死亡的话题时,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①用最直接、最坦白、最好理解的话告诉他:死亡,就是再也回不来了。死了以后就没有任何感觉了,不再呼吸、说话、思考。
②安抚孩子内心的恐惧: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情才让亲人死去,我们一直都会是一家人。
③舒缓孩子的焦虑:每个人都会经历出生和死亡,但是人们只有很老的时候或者发生严重意外的时候才会死去。
④爱的延续:我们会非常想念死去的亲人,当我们想他 的时候,他还活在我们的记忆里面。
离去,并不代表失去,当我们能够好好面对死亡的时候, 我们其实是学会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编辑:许旸
图片:文汇报摄美部 出版方供图
责任编辑: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