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大世界——2020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投稿日前截止,今年的第二届孵化计划共征集147部作品,作品数量较首届几乎翻倍,其中52部是以疫情为线索的特别征集作品。虽然剧场演出暂停,但原创音乐剧仍在这个春天自由生长,孕育着未来市场的繁花似锦。
“中国音乐剧加油!”“中国音乐剧的春天也会到来的!”在上周的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新演出季的“云发布会”上,当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谈及孵化计划时,观众鼓励的弹幕瞬间刷屏。“华语原创音乐剧的孵化过程中,大量创作者在平台汇聚、找到彼此,导师评审也用多年专业和热情帮助创作者共同成长。在这个土壤上,只要精心耕耘,用好的机制培育,就一定能产生优秀的中国原创音乐剧。”费元洪说。
147部作品,创作者年龄跨度50年,评审都出乎意料
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是国内首个集平台与模式之力,从音乐剧创作阶段提供助力的孵育项目。针对目前国内原创音乐剧乏力的痛点,文化广场汇聚专业资源,在过程中不但孵化“作品”,更孵化编剧、作曲、演员等音乐剧行业的储备人才,旨在从源头建立科学的音乐剧孵化机制,在行业内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共同带动中国原创音乐剧力量的集体成长。
对于孵化计划来说,2020是极为特别的一年。早在去年12月中旬第二届孵化计划的剧本征集就已经启动,截稿日期原定于今年3月1日,受疫情影响延迟到3月22日。而2月孵化计划又开启了一项特别征集,邀请创作者们以疫情为线索,记录危难之际的真情真爱。短短的一个月后,就收到了52部疫情相关的创作。
“去年的几部孵化作品,都有制作人认领了。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将在4月9日做2019年度孵化呈现作品的认标会,完成创作者和制作人的市场化对接。我想这也是给创作者一个信心。”费元洪透露。首届孵化计划共征集77部作品,最终三部入围作品已经以工作坊的形式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通过首届孵化计划所汇集的资源和公信力,以及文化广场在音乐剧领域的品牌,“孵化计划”的影响力正在辐射和吸引更广泛的创作者。
今年的147部投稿作品中,参与投稿的创作者来自海内外36个城市和地区,来自上海投稿人最多,其次是北京,还收到两部来自武汉的疫情相关作品;年纪最大的创作者1953年出生,最小的2003年出生,跨度整整50年。还有去年的参赛者今年继续投稿的情况,有些是创作了新的作品,或者是继续投了去年的作品,同时加投疫情相关作品。
演员、导演、业内人员都来“一展身手”;同时,除了拥有专业背景的创作者之外,也涌现了大批无专业背景但充满热情的创作人。不同知识背景与结构带来了丰富的创作主题与形式,除了疫情相关的“命题作文”外,普通征集中的投稿有关注传统历史人物的题材、关于现实问题的深刻讨论,也有天马行空的魔幻题材,呈现百花齐放之态。
“可以说没有预料到,这个数量在我参与过的国外音乐剧孵化项目中也算是非常多的了。”谈到收获的稿件数量,有长期海外孵化经验的评审王海笑也很惊讶,“很多投稿是最后几天甚至最后一天才投进来的,能看出大家对我们孵化计划的重视。”
评审工作量很大,让导师们既“害怕”又期待。“期待可以在这些投稿中真正挖掘到符合华语音乐剧审美、具有创意的种子,并把这些种子培育成中国观众期待的高完成度作品,同时也期待从孵化体系中涌现出更多音乐剧创作人才,他们是华语音乐剧的未来和希望。”王海笑说。
投稿数量也牵动着创作者的心,近两倍于上届的投稿是否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呢?
“孵化不是为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作品都是有价值的,不是进入了废纸堆。无论未来它们是否在这个平台成长,我们都很高兴,只要获得成长,就值得欣慰。我们注重的是机制的专业性,希望大家认同孵化过程、了解孵化机制。”费元洪表示,孵化计划既希望能催生优质的原创音乐剧,也希望能通过组织课程、大师班让中国的创作者获得相互学习和锻炼提升的机会,和共同志向的人一起交流。“入围的参赛者很多人都是‘用爱发电’,我想其实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就已经是最大的回报了。”
1.8万余人次收看大师班“云开讲”,共同孵化中国音乐剧的未来
为了方便更多有志于音乐剧创作的人才接触专业指导,文化广场还将原先线下举行的大师班首次以直播的方式上线。相比去年线下1300余人次的报名,五场“云开讲”共吸引了1.8万余人观看学习。每期大师班时长约两小时,第四期金培达导师更倾囊相授超过三小时,干货满满的线上课程牢牢抓住了创作者们的注意力。观众纷纷以弹幕和导师互动提问,还有不少创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课堂笔记。
“这一年里,也有不少创作者私底下与我联系,问各种关于孵化的问题,有的问‘我只会音乐,没有编剧,怎么办?’或者编剧问,‘我没有作曲’,包括各种关于孵化参与体例方面的事宜。”费元洪表示,音乐剧作为强调协作和分工的综合性集体艺术,的确是独木难成林。“以前很多人可能有想创作音乐剧的想法,但个体缺少资源、良好的平台和机制,以及互补的主创合作者、优秀的专业人士的指导,‘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给予每位创作者一个敢于去创作的勇气,潜藏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孵化计划的投稿分为ABC三类,A类既有音乐也有剧本,B类音乐强剧本弱,而C类有剧本缺音乐。今年投稿中C类作品占绝大多数,达到了100部之多。“这说明孵化计划在今年辐射了很多非音乐剧圈的人,有大量投稿者是专门写剧本的,没有音乐剧合作伙伴,甚至完全没有音乐剧相关的创作经验。”费元洪说,“话剧和音乐剧无论在国内外,很多情况下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创作思维非常不一样。而我们欢迎不同的人来参与创作音乐剧,即便他们并不深入了解音乐剧的创作方式,只是来参与学习,也是好事。”
孵化计划能聚拢如此之高的人气,和剧本围读、工作坊等环节的“全民参与”也不无关系。去年的孵化入围作品得到关注后,近800名观众报名观摩中期的剧本朗读会,逾1700名观众报名观摩工作坊呈现。音乐剧创作需要不断与观众沟通,是否能打动观众,作品表达是否和观众接收的一致,主创和导师就能有更精准的判断。去年《南唐后主》的主创在交流分享会上,询问观众希望听到什么风格时,本以为“中国风”会是标准答案,没想到观众渴望的是“有所突破”,结合电子、摇滚的风格更获得不少观众举手赞同。
“原创(音乐剧)一定要跟所有参与这个行业里面的人,他们的思想打开、同步。我们孵化的不仅是作品的完成和演出,其实我们在孵化的是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孵化导师金培达说。
孵化计划征集截稿日的前一天,恰巧是原定的2020年华语原创音乐剧展演季落幕的日子。演出虽然延后,但华语原创音乐剧仍然在这个春天给业内外带来了信心和无限期待。入围作品将于“演艺大世界——2020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闭幕式上正式公布,并不断修改磨合,最终迈入市场化运营,或许能在某天回到文化广场,正式登上梦想的舞台。
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