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寒假已尽,学生们却迟迟无法返校,针对这一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紧急策划出版了《面对疫情,教育何为?》。这本心理防护手册面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应对疫情。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邀约二十余位资深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围绕广大教师在疫情期间面临的诸多困惑,如: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情绪、如何使用线上教育资源等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专业的应对意见和方法。
要教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理解责任
在这场全民抗疫的斗争中,出版人也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面对疫情,教育何为?》一书的责任编辑杨坤向记者表示:“医务人员救治的是人类身体,而教育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亦不会无动于衷。”
确实如此,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是《面对疫情,教育何为?》的主编之一,他表示:“比起落下几个月的功课,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次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把灾难当作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虽然全国多地、多校、多所教育机构开展网络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但是,相比起互联网对教育生态的改变,在《面对疫情,教育何为?》中,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更深入:如何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的专家、医护人员、公务员等社会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究竟要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理解责任。”朱永新表示。在书中,教育专家们建议教师通过情景设置的方式,让孩子接受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
通过大量案例帮助教师如何应对实际问题
由于抗击疫情需要,各地的人们自觉遵循着自我隔离,但隔离所导致的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面对疫情,教育何为?》很少谈理论,而是用大量的案例、对策和方法来帮助教师们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针对教师可能产生的焦虑情绪,书中举了一例子:一位教师工作中是班主任,生活中又是有着一个5岁女儿的妈妈。担心学生以及家人的健康让她产生焦虑情绪,一次,当她看到女儿把手指放进嘴里时,让她产生极大的恐惧和愤怒情绪,既担心女儿会感染疾病,又生气她不听自己的话。情绪激动的教师大声呵斥了女儿并赶快拉她去洗手,这样虽然阻止了可能的感染,但也把家庭气氛弄得很紧张,这位教师面临的情形可以说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面对疫情,教育何为?》中,心理学家给出了帮助教师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一种好奇的态度回顾观察自己在情绪激动时的想法和行为,分析这些行为带来好的和不好的后果,然后想出一些替代行为,比如平静地带小朋友去洗手然后再和小朋友共同制定家庭防疫方案。这样,孩子有了参与感后自我约束能力会加强,而妈妈的紧张情绪也能得到舒缓。
有些孩子在家隔离期间与家人的沟通很少,终日无话,也很少上网与人聊天,而是整天浏览网页、玩游戏。心理学家提出警告:此类孩子在疫情结束恢复正常上学后,也非常有可能继续沉默自闭、缺少与外界交流。对此,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陶新华副教授给出非常实用的对策:教师可以和孩子通过网络来共同涂鸦。人类在语言行为之前往往大脑中先产生图像的思维活动,涂鸦对于促进感觉统合、刺激智力成长有积极作用。因此,对那些由于隔离导致交流障碍加重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让孩子信手涂鸦。从过往大量案例来看,涂鸦后的孩子有很好的释放感,他们交流和表达的意愿会有很大提高。除此之外,书中还提供了如何科学统筹居家时间、如何帮助孩子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如何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等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一本让教师“到手就能用”的实用手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作者:卫中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