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过了冬至便是年”,冬至一过,年味就日重一日了——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意思是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后,九尽桃花开。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开始生长,民间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故别名“亚岁”“小岁”,很多地方认为过了冬至就大一岁,俗称“添岁”。
唐代宗大历二年(766)冬至,漂泊多年的诗圣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感喟羁旅,抒发万里为客的悲凉:“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冬至》),与他那首作于同年同地、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呈异曲同工之妙。次日,老诗人举杯浇愁,再次提笔:“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小至》),全诗紧紧围绕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叙事、写景、抒怀,情由景生,词句精工,立意高远,盼春的急切和迎春的欣慰跃然纸上——这一年,老杜五十有五,离弃世只有短短三年了——哪怕命途多舛,送旧迎新之际也总是对生活对将来怀着由衷的热忱和无限的希冀,这,是沉郁顿挫的杜工部的风骨,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冬日虽不免萧索枯寂,但热爱生活的中国人心头春意盎然。旧时,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就是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笔顺填一笔,九九之后春回大地,图也就完成了。而填充的颜色则往往根据当日的天气而定,既好玩又有意义。也有做对联的,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是“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九九消寒迎春联。而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则是在纸上绘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也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杭州才女、海上女画家陈小翠在其散套〔南南吕·懒画眉〕《夕佳亭消寒曲》中写道:“把柴门自掩,豪情自怜,一任他尘世浮云几变迁。俺可也幕梁燕间,看得沧桑贱……”豪迈俊朗,为人激赏。从题目看,这首曲子应作于冬至。
作者:郭梅,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