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没有“天天演”的剧场?有的。
半个月为一档的连载,评弹《白蛇传》常听常新——只需要一个慢悠悠的下午,一杯爽口的清茶。有些老听客“长包位”,一包就是一个月。书场生活,已经是今天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江南历史中的遥远记忆。
今天,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新年第一个专业领域会议——书场会议,在沪召开。乡音书苑、雅庐书场、武定书场、槎溪书场、梅文书苑五家单位获“上海市文明示范书场”;田林书场、芳草书苑、奉贤老年大学书场、摆渡人书场、三林世博家园书场、绿茶坊书苑、新虹书场、周浦老年书场、浦兴书场、玉兰书场十家单位获“上海市文明书场”。
据悉,今年元旦至春节的“新年档”期间,全市书场有约300场演出,弹词《白蛇传》《杨乃武》《玉蜻蜓》《三笑》,评话《水浒》《英烈》《隋唐》《杨家将》《包公》等经典将悉数登场,“天天”演不停。
“近年来,上海加快了书场修缮的步伐,一批老书场纷纷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回到文化舞台,极大地丰富着市民的娱乐生活,精神生活。”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书场,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江南文化的血脉和“非遗”的图腾,同时,在日益老龄化的社会,也承担者为更多社区居民,老年观众带来文化获得感的重要使命。
书场,曾代表着上海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据《上海市黄浦文化志》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市中心原黄浦区近两平方公里范围内,书场多达36家,仅豫园商场周围就有近十家。据相关统计数据,1950年时上海约有书场近500家,每走几步,就能听到路边传来的三弦和琵琶声。
“甚至连新世界百货、梅陇镇广场也有作为书场的历史痕迹,”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书场委员会会长、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介绍说。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书场和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书场已经不太一样,“它们不断下沉到区文化馆、文化中心,和群众走得更近、更亲密。”
今天,绝大多数书场都是在下午营业,因此听客也多为退休赋闲的老年人。“社区书场”不仅是艺术的客厅,也成为了他们社交的沙龙。下午一点开场的演出,老年听众总是11点多钟就到了。茶先喝起来,天也聊起来,一个下午只需花上两三元到十元,但精神上却获得了很大的满足与幸福。
“一个长篇唱半个月,半个月换一批演员,一年300多天,真的是‘天天演’”,高博文总是叮嘱演员去书场演出要比去剧场更用心,“无论是一级演员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我常跟他们说,你们到书场,是从观众中来(走上台),结束后要放慢脚步走,和他们合个影,跟他们多聊几句。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务,我们要尽心尽责。”
送节目去会员书场,有时也把新编剧目拿出来“亮亮相”,新编评弹《繁花》给观众们现场来一段,请听客们提提意见,“觉得好,大家就剧场里去捧捧场!”。
位于嘉定南翔的槎溪书场,古色古香,“颜值”颇高,更以热情周到的服务闻名坊间。“一口一个阿姨、爷叔,嘴巴不要太甜哦”,观众纷纷点赞。老听客甚至都有刻着他们名字的专用茶杯。
“上海书场,展现的是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气质,比拼的是上海服务的质量。”韦芝说。
一杯茶,一场书,曾是江南生活的标配。
“惊堂”一拍,历史风云呼啸而来,琵琶弦起,悲欢离合娓娓道出。评弹的兴盛培育了一大批忠实的听众。它发轫于苏州,活跃于长三角,在上海走红。
“今天,它依然是弘扬传播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高博文说,书场要繁荣起来,离不开优质的节目和演出。当然这对当下的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留住老观众,还要吸引新观众。
除了弹词《白蛇传》《杨乃武》《玉蜻蜓》《三笑》,评话《水浒》《英烈》《隋唐》《杨家将》《包公》等传统经典常演常新,以戏带人之外,评弹也在开发一些新的题材与类型,不仅有新编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有反映建国七十周年、上海解放七十周年等宏大历史叙事的,也有关于“垃圾分类”这样的都市新时尚的。
“在创作上要严格把好事实关、历史观和价值观,”高博文说,曲艺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灵巧、轻松是它的特点,但也容易产生随意与轻慢的效果,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娱乐,要有格调,要有文化内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三角地区拥有书场数量近300家。韦芝表示,在书场的运营与演出的创作,资源的调动和人才的发展方面,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作者:童薇菁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