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也在向“智慧”转型。1月6日下午,上海博物馆与上海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阿科瑟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及智慧文化场馆建设等相关的业务合作。不久的将来,虚拟现实导览、借助AR技术修文物等将由设想变成现实。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承担着文物保藏、学术研究、教育宣传、文化交流等各项职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职能仍在不断拓展之中。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介绍,该馆之前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有所尝试,但未形成体系。此番携手,各方将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以上海博物馆的实际需求为牵引,着重开展大数据能力和AI能力两个平台建设,就智能化管理系统、视频分析、智慧客流分析、博物馆智能导览、智能辅助文物修复、古籍文献智能研究等六个应用建设各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以博物馆智能导览为例,将通过和票务结合获取观众的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判断他们的喜好,以定制观展的智能个性定制服务。这之中,包括参观路线、学术讲座、亲子活动等,实现虚拟现实导览、智能交流互动、低龄儿童互动导览等,采用多语种智能应答机器人等,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级。
据透露,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以及相关数据资料采集和存档方面,该馆也将进行大胆而严谨的尝试。以文物修复为例,过去,修复一个残缺的文物,修复是必须查找海量的信息,并结合个人经验,补足文物残缺部分。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修复领域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已算一个不小的突破,但是文物修复的效率和安全性还有待提高。
上海博物馆即将与三家科技企业合作打造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方案就包括智能辅助文物修复这项应用。据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龚玉武介绍,该项应用将依靠大量算法分析和数据智能梳理,为修复专家提供文物清理预判、残缺补全等方面辅助,有效补充专家经验,提高修复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修复效率。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自2008年3月10日起实施全面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量由100万人次逐年上升,2014年首次突破200万人次,2019年接待观众量2098635人次。该馆目前拥有馆藏文物近1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余件,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玉器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身负国家与城市文化形象的重任,至今已组织或参加了赴境外的各类展览共130批,展品近万件,展地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70余座城市,与世界著名收藏和文物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交流机制。眼下,东馆正在建设中,未来的上海博物馆将实现“一体两翼、联动东西”的布局。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一直以来,该馆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发展目标,秉承着开放的心态,积极寻求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
2019年4月,上海市经信委征集本市第二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上海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提出AI展厅导览和AI文物科研两方面场景需求。5月,上博从约200家应征单位中被选为28家入围单位之一。在伙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博物馆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建设方案得到专家认可,并被确认为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19个试点应用场景之一,已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发布。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