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唱新声”少数民族声乐新年音乐会今晚献演于上音歌剧院。土家酒歌的高亢嘹亮,苗族欢歌的热情浪漫,蒙古族歌曲的广阔辽远……20多位来自19个少数民族的青年歌者济济一堂,好不热闹,浓郁热情的民族风情也让观众深受感染。
这已经是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在北京、云南、上海等地的第八场演出,展示了当今民族声乐表演与传统少数民族民间演唱在艺术性上的高度融合,场场一票难求。“石林教授听说我们来参加晚上的表演,还一早还专门开车到学校,给我们上课。”来自哈密歌舞团的维吾尔族歌者阿也提古丽和普洱学院的佤族歌者娜响感动地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石林慷慨地承诺她们,“来上海,随时来找我上课。”
“重视少数民族声乐传承是上音的传统,并且我们还在不断向少数民族音乐学习。”项目负责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学进表示,上世纪50年代起,在王品素、胡靖舫等民族声乐教育家的指导下,上音培养了才旦卓玛等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声乐歌唱家。如今参与培训班的教授,不少都来自少数民族,或是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经历。他们放弃暑期休息,从声乐表演、音乐理论、舞台实践等各方面,为少数民族青年声乐人才提供全方位训练。有学员从未上过小课,第一次来上海就和老师一对一交流,惊喜又惶恐。
“我一直希望学习更多的音乐表达方式,来塑造和提升民族原生唱法。”来自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和丽元说。他不仅从培训班中提升艺术素养,更学到对少数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演出中,他以一曲《时授么哒姿》尝试将三首纳西族儿歌、情歌和民俗歌曲串联,展示少数民族丰富烂漫的人生和社会画卷。“之前还很迷茫,不知道我的专业能走到哪一步。来到上海短短两个月,我更自信地坚定了去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信心。纳西族的民歌单一个调子就可以唱三天三夜,但观众可能不太适应,接下来我希望将原生态的民歌和现代舞台表演融在一起,用新时代的艺术表达弘扬和提升少数民族艺术。”“35位来自天南海北各少数民族的学员在培训班中交流畅谈,不仅把各自的特长展现出来,也丰富地学习了本民族以外的歌曲风格。” 来自云南省青少年音乐艺术协会的彝族歌者陶建阿成说。
艺术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评价,演出中每位少数民族歌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本民族鲜明的美学特征,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这批青年歌者不少已是当地歌舞团的优秀演员、艺术院校的骨干教师。杨学进表示,上音教授们倾囊相授,希望学员们也能将少数民族声乐的传承火种带回当地、播撒向全国更广阔的舞台上。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演出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