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多家机构和媒体接连发布了“2019年度流行词”:“14亿护旗手”“××千万条,××第一条”等网络用语纷纷入选;由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发布的“2019年度弹幕”中,荣登榜首的“AWSL”一年内被发送329万次。几乎同时,牛津、剑桥、柯林斯等知名英语词典也评选出了各自的“2019年度热词”,多与“气候”有关。
年度热门词语的评选向来是岁末年初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上榜热词的来源及成因多种多样,但都极具感染力、易于传播使用,呼应并记录时代变迁。“流行语聚焦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关心的话题,除了概念意义外,往往有着轻松活泼、幽默诙谐、自嘲解嘲的情感色彩。”《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认为,有些流行语的意思、声音、形体上附着风致与情韵,这些带有辞趣、充满智慧的词汇生命力会更强。
高频词聚焦热门话题,从社会文化的镜像中窥见鲜活网民生活
比较新近发布的几份汉语流行语榜单,能发现不少共性,许多词语反映出民众共同关心的议题,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镜像。透过流行语榜单,可以窥见鲜活的中国网民生活百态。一个以年轻人为代表的群体——“饭圈女孩”,用追星的话语与热情创造出的“守护阿中哥哥”等热词受到年轻人追捧。在多个榜单中,“阿中”高票入选,饱含着新一代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情。同样入围的“14亿护旗手”,来源是央视新闻发布的微博话题“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网友们纷纷留言、转发,表达护卫国旗、守卫祖国的赤忱。《咬文嚼字》编辑部选中的“文明互鉴”一词,是指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显示出中国的气度与胸怀。
而在英语国家盘点的2019年度热词中,牛津、剑桥、柯林斯三大英语词典的选择惊人一致:《牛津词典》是“climate emergency(气候紧急状态)”;《柯林斯词典》是“climate strike(气候罢工)”;《剑桥词典》选了“upcycling(升级回收)”。从今年5月起,在英国《卫报》的报道中,“气候紧急状态”的措辞取代了以往的“气候变化”,“全球变热”的使用率超过了“全球变暖”。显然,媒体和读者都意识到了气候变化,将对人类产生越来越大的后果。
流行语榜单出现新趋向,部分热词只存在于特定社交圈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提到,今年汉语流行语出现了一个趋向,即有些词只在一个特定的社交圈里火爆,在某一年龄层的网民中刷屏,“圈外人”则感到陌生。能够让网民广泛认同的流行词并不多。
热词、新词的评选渠道也越来越分化,除了新闻媒体、研究机构、辞书出版社等发布的权威榜单外,一些另类榜单也纷纷出炉。 近一周,B站公布的“2019年度弹幕”中,“AWSL”荣登榜首。据统计,在过去一年中,B站用户总共发送超14亿次弹幕,其中“AWSL”被发送超过329万次。“AWSL”源于“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抒发了当下年轻人感受到“幸福、快乐、兴奋”等喜爱之情时的强烈情绪。
“当下的流行语大都只在一定的网络社群中流行,全网性流行的、主流纸媒与新媒体共振的少,在全年龄段人群中皆热的少。”杨林成认为,在近几年的年度流行语盘点中缺少爆款,与人类社会的传播形态乃至文化特征有关。人类社会的传播形态已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重新部落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疾发展,这些“部落”单元又进一步裂变,分化为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社群。同一社群内部的人趋同性更强,不同社群之间差异化更大,社群间的联动复杂多样,流行语也是如此。
网络语言也要讲究规范,上榜热词条目应有利于健康的语文生态建设
追寻2019年度热词的来源可以发现,互联网正深刻影响着新词的诞生、演变、流行,乃至湮灭。《柯林斯词典》评选的年度热词中,紧随“气候罢工”之后的就是“influencer(网红)”“deepfake(AI视频换脸)”等与网络和新技术密切相关的语汇。汉语流行语榜单中的许多条目更是如此,新的语言形式、用法、构式,策源地主要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尤其是新兴的直播平台。
有专家指出,年轻网民在社交媒体上,挥洒才情,戏谑玩笑,语言的创造性空前爆发;大众传媒又助推了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于是,游戏性、娱乐性就成了今年流行语鲜明的语词色彩。年轻的网民们以“娱乐”来放松神经,也以流行语来寻找身份的认同与精神的慰藉。“流行语评选不能只考虑流行度,入选的条目应该有利于健康的语文生态的建设。”杨林成认为,一些源于谐音的热词虽有一定的语用价值,但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健康发展,如“雨女无瓜”“让我康康”等不宜推广。
对于流行词的评选,有专家也提醒:尽管网络热词鲜活生动易传播,但简练表达过滤掉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利于使用者提升文学素养、锤炼语言能力。有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还提醒,学生书面作业中应谨慎使用网络用语,尤其在考试作文中使用不规范用语容易被扣分。
作者:宣晶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