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上,导演小津安二郎是以食物隐喻电影的行家里手。“吃”是他那些蜚声国际的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吃”又是每个人的日常。关于自己的电影,小津留下这样广为人知的名言:“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会做豆腐。我费尽毕生心血,就是想做真正好吃的豆腐,如果要求我烤牛排或是炸猪排,根本就是强人所难”。
新近由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引进出版的《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一书,收录了大量小津关于“吃”的有趣逸事,讲述食物如何影响“豆腐匠”的60年人生。该书作者贵田庄,是日本文坛的“小津专业户”,历时数年,走访了半世纪前小津在东京、横滨、镰仓时常光顾的餐厅食店,边走边尝,发现更为真实的电影大师。
秋刀鱼、海鳗、拉面、炸猪排、茶泡饭……原来,端上桌的食材和发生在桌旁的对话,总是承载着独具小津哲学的电影世界 ——编者
【秋刀鱼与萝卜】《秋刀鱼之味》中根本没出现吃秋刀鱼的情节,小津想传达的是秋刀鱼在日本人心目中的意象,其味道就是这部作品的味道
《秋刀鱼之味》是小津安二郎执导的最后一部作品。该片于1962年8月开机,11月杀青,并于当月18日上映。《秋刀鱼之味》之后,小津原本曾计划拍摄《萝卜与胡萝卜》。虽然由于小津的逝世, 《萝卜与胡萝卜》最终没有完成拍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作品名称中都包含食物的名字。
可以说,不仅是日本电影,就连国外电影中,这样以食物来命名的作品都很罕见。《秋刀鱼之味》这个名字又让人联想起小津的另一部作品《茶泡饭之味》。令人讶异的是,《茶泡饭之味》最终以原本同床异梦的夫妇共享茶泡饭而圆满结束,《秋刀鱼之味》却似乎与秋刀鱼并无关联。整部影片中根本没有出现吃秋刀鱼的情节,那又为何会使用“秋刀鱼”来命名呢?
回顾小津的电影,仅《早安》一片中出现过秋刀鱼。该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长子小实看见客厅饭桌上的配菜,向妈妈抱怨道:“什么呀,怎么又是秋刀鱼干和猪肉汤?”当然,由于导演擅用低角度构图,我们看不清桌上的秋刀鱼干和猪肉汤。妈妈责备孩子们:“这已经很好了!”晚餐时,爸爸和姨妈回来了,这回是次子小勇惹妈妈生气:“爸爸,今晚又是秋刀鱼干!”这些情节呈现了过去多数日本家庭中朴素的餐桌文化,孩子们直率的语言让秋刀鱼干瞬间成为了焦点。然而《秋刀鱼之味》中连这类台词都没有。
曾经有人问过小津《秋刀鱼之味》名称的由来,他的回答是秋刀鱼好吃又便宜。也许小津想在这部作品中传达的是秋刀鱼在日本人心目中的意象,它物美价廉,蘸着萝卜泥吃的盐烤秋刀鱼,其味道就是这部作品的味道。
关于《秋日和》的执导,小津曾说过:“用感情来表达一部戏剧很简单。只要通过哭和笑,就可以向观众传达悲伤或喜悦的心情。但这仅仅是表演,不管怎么诉诸感情,人物的性格和气质都无法完整地表现。舍弃戏剧性的东西,不用哭泣呈现悲伤的气氛,也不需用跌宕起伏的剧情让人体会人生。我就是尝试以这样的手法来拍摄这部作品的。”《秋刀鱼之味》的执导也许正是如此。它的名字同样与故事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依稀试图表现日本人吃秋刀鱼时所尝到的味道。如果再将小津的 《晚春》 《早春》《秋日和》等用季节命名的电影作品拿过来一起看,也许就更好理解了。《早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影片内容不一定与电影的名字有直接的关系。《秋刀鱼之味》的时间背景就不是秋天,因为电影中有主人公吃海鳗的一幕,海鳗一般是在初夏至盛夏时节品尝的。
从《秋刀鱼之味》来看,就算小津计划筹拍的《萝卜和胡萝卜》真的完成了,萝卜和胡萝卜也不会出现在电影里面。与《秋刀鱼之味》一样,这部影片的名字也是由小津和野田高梧创作。
不过,“萝卜”一词曾一度要被小津用到电影名之中。小津在大映公司拍摄的电影《浮草》,起初考虑过用《萝卜演员》这个名字。这部电影是在小津的最后一部黑白电影作品《东京暮色》之后筹拍的。剧本于1957年的夏天至秋天完成。次年1月,小津和剧组人员去新潟地区取景,由于雪比预期的要少,他决定延期拍摄。也正因此,小津和野田立即开始创作《彼岸花》,并拍摄电影的夏季场景。在1929年的《年轻的日子》中,小津曾拍摄过大学生在赤仓的雪坡上玩雪的画面,但那时他的电影风格尚未形成。虽然未能欣赏到小津式的雪国画面着实令人遗憾,但庆幸的是我们欣赏到了他所拍摄的盛夏海景。
1959年5月,大映公司提出要将中途搁置的《萝卜演员》拍成电影。小津也应允,但由于拍摄时间改到了夏天,他必须重新修改已经完成的剧本。因此,6月中旬,小津和野田高梧夫妇一起前去伊势志摩地区取材。他和野田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蓼科的别墅改写了《萝卜演员》的剧本,同时将电影名改成了《浮草》。
《萝卜和胡萝卜》这个名字,也许是想衬托之前没能启用的《萝卜演员》里的“萝卜”一词。总之,小津和野田所构思的《萝卜和胡萝卜》,从角色设定和故事梗概上来看,是《彼岸花》和《秋刀鱼之味》等作品的姊妹篇。
小津去世后,《萝卜与胡萝卜》作为纪念小津的作品,由涉谷实拍摄完成。该片于1965年上映,尽管内容多少继承了小津和野田的想法,但主要还是基于涉谷实团队的构思拍摄的。成片的电影采用了涉谷式喜剧的风格,与小津的风格迥然不同。
【拉面】情侣二人肩并肩坐着吃拉面,感受着彼此的爱意。这样非常亲民和日常的画面,反而更加凸显小津电影的特点
小津电影里,多次出现吃拉面和点拉面的镜头。拉面首次出现,大概是在其1936年的作品《独生子》中。为了让从信州远道而来的母亲享用夜宵,良助买了夜间沿街叫卖的那种拉面。良助当时正给母亲捶着肩膀,母亲在跟他讲述游览东京时见到的让她惊叹的雷门大灯笼。外面传来了唢呐声,良助停下了手,问道:“娘,你吃过中华拉面吗?尝试一下新口味吧。”说着就去外面的小摊上买了拉面。他要了三碗面,并对老板说:“多放些叉烧啊!”尽管对于年迈的老母亲来说,就寝前吃拉面会增加身体负担,母亲还是和良助夫妇围坐在一起,享用了美味的拉面。良助边说着“明天我们去哪里玩”边跟母亲说“汤很好喝”,劝她多喝汤。良助的言行举止表明他意识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失望,同时展现了他作为儿子竭尽全力孝敬母亲的一面。这些似乎都隐藏在这顿夜宵的拉面里,看了让人不由得心酸难过。
主人公们在中华料理店吃拉面的场景曾出现在《茶泡饭之味》和《秋日和》两部作品里。情侣二人肩并肩坐着吃拉面,吃着相同的食物,感受着彼此的爱意。他们在餐馆边吃拉面边谈情说爱,非常纯洁,绝不会让人联想到“性”。这也是非常亲民和日常的画面。正是这样的情景反而更加凸显小津电影的特点。
在《茶泡饭之味》中,有来自乡下、刚找到工作的冈田和居住在茅崎的节子吃拉面的场景。《秋日和》里面,也有公司职员后藤和白领绫子一起吃面的情景。前者是恋人,后者则为未婚夫妇。在此,我们必须要关注到在吃拉面的场景中,两者镜头存在的差异。两部作品都是一对男女并排坐在拉面店的吧台前,吃着拉面。乍一看极为相似,但随着画面的展开,能看出《茶泡饭之味》的角度截然不同。
《茶泡饭之味》的拉面场景从挂着“三来元”布帘的中华料理店的外景开始。店外竖立着写有烧麦和云吞的招牌。这一幕里,渡边滨子的《圣弗朗西斯科的唐人街》的动人旋律始终环绕在耳边。紧接着是店里的镜头,两人并肩坐在面对着墙的吧台边,吃着拉面。节子与冈田的画面不断来回切换。镜头从正前方和侧面取景,即从吧台侧面来拍摄两人。影片中,冈田和节子的镜头不断交错着,借此展开了相亲和拉面等话题。构成这个情节的画面非常自然连贯。当镜头从吧台的侧面对准男女主人公的时候,冈田畅谈起拉面。
两人畅聊着美食,内心也更靠近了。之后,跟《秋刀鱼之味》里的三浦追加炸猪排一样,冈田喊着“喂,再来碗拉面,多放汤”,又点了一碗拉面。紧接着,镜头再次切换到中华料理店的“三来元”布帘外,结束了这对男女吃拉面的一幕。这一幕从中华料理店的“三来元”布帘开始,又在此结束,相互形成了呼应。
《秋日和》里面,男女主角吃拉面的一幕,基本是直接从店内场景开始的,所以拉面店的店名无从知晓。然而从画面深处的布帘来判断,仍是“三来元”,尽管上面的文字是倒着的。影片先是从远景拍摄顾客在店内就餐的情景,随后从斜后方拍摄并肩而坐的后藤和绫子,之后便采用小津典型的回切手法展开剧情。后藤回忆母亲的镜头与绫子安静倾听的镜头交替切换。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秋日和》里吃拉面的场景,与《茶泡饭之味》不同,并无从两人的斜前方进行拍摄的镜头。与《茶泡饭之味》相比,《秋日和》里吃拉面的情景少了许多,这是电影制作方法的一个重大变化。《茶泡饭之味》拍摄于1952年,《秋日和》摄于1960年。8年的时间里,小津在精益求精地追索着自己的电影风格。《茶泡饭之味》一片中,较多地使用了移动拍摄的手法,影片连贯性还不够强(空镜头较多),这意味着小津的电影风格仍在摸索中。
作者: [日]贵田庄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