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劼音,江山胜景图,2019,水墨纸本
水墨,堪称中华文明的DNA。今天它该如何步入当下、走向世界?
近日亮相苏宁艺术馆的首届“水问”当代水墨大展以及国际论坛给出了无限的可能。
诚如展览名称“水问”,意味着一种开放式的姿态,提示着水墨带给人们的诸多思考。
刘国松,地球漫步B,2005,纸本水墨综合
这些脑洞大开的作品,为未来的水墨创作找到新的接口
展览由全球首个以当代水墨艺术为题的文化品牌及水墨艺术平台“水墨现场”与苏宁艺术馆连手举办,邀请了王劼音、萧勤、刘国松、仇德树等十一位重要的现当代水墨艺术和实践者,从“传统-现代-当代”的水墨艺术逻辑序列,探讨水墨艺术的过去与今天之发展,并希望对于在社会、艺术、文化等综合系统中显现出来的东方文化身份以及文化价值现进行深入讨论,为未来的水墨创作找到新的接口。
王天德,佘山渔隐图,2019,宣纸、墨、火焰、拓片
且看王天德的《佘山渔隐图》,远看像一幅传统水墨山水图,近看会让人察觉出其间的斑驳。这得说到他在创作时用到的一种重要形式——香烫。王天德时常将一层烫画叠加在一层水墨画之上,让画面形成错位的效果。水墨的部分会不经意地在镂空处出现,也会不可避免地在重叠处隐匿。这多少带了些禅宗的意味,正是这位艺术家想表现传统水墨的一种创作思维。
王璜生,日课·心经191022,2019,纸本水墨设色
书法线条则成为王璜生的创作灵感。在他的《日课·心经》中,密密麻麻到眼花缭乱的书法线条显而易见,却无法辨认出它们究竟是些什么字。这一团团无从理清的线条,意外给了观者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又无从说起的感觉。王璜生这是通过对传统抽象的“线”“笔”的再抽象,将它们抽离为更自由的表现元素。
黄宏达,月球背面 0010,2019,人工智能、水墨纸本
甚至有艺术家运用了一种现代数码的表达形式,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水墨上。黄宏达设计推出了一款机器人,根据嫦娥四号发回的月背图像和美国航天局发布的月面3D图像,创作出《月球背面》水墨画。机器人内置的算法与难以控制、充满未知的水墨相结合时,擦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火花。
萧勤,相倾,1966,纸上丙烯
今天的水墨面临着新的可能:如何从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中阐发,面对未来
水墨一定是一张白的纸上显有黑色、灰色的墨迹吗?艺术家李磊认为,今天,水墨更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生命的运动。这样的精神可以为世界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可能性。“20世纪的中国美术,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变局,那便是,中国画如何现代化。20世纪初开始,一批留洋艺术家将目光投向西方,尝试将西方绘画的思想、方法、模式植入中国绘画,对我们的笔墨、水墨方式进行了非常多的尝试。这种尝试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更加速了中西融合的发展。但这种水墨的创新,基础是基于西方对艺术史的思维逻辑。进入到21世纪后,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可能性,更多的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从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当中阐发出当代的文化,从而思考和面对未来的发展。”
李磊,水问,2019,布上丙烯
“水问,我觉得是在问中国传统的根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就在一个‘水’字。”艺术家王劼音说。“很多人觉得现在的中国画不行了,尤其和油画相比,没有力量,色彩又不鲜艳,也没有厚度,一张薄薄的宣纸。也有人非要在宣纸上跟西方人硬拼,非要画出油画的效果。实际上中国画画不出油画的效果。我觉得水墨画平静如水反而是它的特点,把平静如水做好了以后,反而与西方艺术拉开差距了。”
任天进,东风,2019,白铜、青铜着绿色、青铜24K铂金贴金
伦敦皇家美术学院董事局主席查尔斯·索莫瑞斯·史密斯爵士用传统的再塑造来理解当下水墨艺术在中国甚至世界迎来的复兴。他认为自己所在的学院对待传统的态度,与中国最近几十年来水墨画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从前我们普遍认为的写生等绘画基础训练,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过时、没必要。有一段时间,我们甚至不把绘画基础训练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了。”在他看来,这其实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样的观念是需要纠正的。“我们现在的确推崇那些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艺术,让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索、实验。但这并不意味着阻止、废弃旧的传统,而是让传统为新的创造提供一种新的语言和媒介。我们最近重新把美术基础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事实上,只要人们对于绘画、对于观察、对于记录、对于设计感兴趣,基础的技能就是需要掌握的。”
仇德树,裂变 - 对话,2016,水质丙烯色,宣纸,画布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柳青
图片均由展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